以创新之笔绘就渔民画的时代新貌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02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薛晓波

  近日,我市画师张斌恒在浙江省首届“农民画师”技能比武中摘得桂冠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位曾从事土木建筑行业的跨界艺术家,凭借融合国画皴擦法与水彩技法的《浙里东极》脱颖而出,其十年如一日探索渔民画新表达的历程,为我市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注脚。从木刻渔民画到AI动态作品,从传统画布到瓦片、老船木等多元载体,张斌恒以工匠精神为墨、创新思维为笔,在舟山海洋文化的画卷上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景。

  张斌恒的十年追梦路,是工匠精神在非遗领域的生动实践。从“土木人”到渔民画画家,他在零基础的起点上深耕绘画技艺,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突破创作瓶颈。当他在颜料中加入木炭、将剪纸木雕融入画作时,展现的是“精益求精”精神。在木刻创作中,他以“春乌贼、夏黄鱼、秋螃蟹、冬带鱼”为时序脉络,用黄白两色的极简色调勾勒舟山海鲜的时令密码,用“大道至简”的美学追求打破传统渔民画的色彩定式。这种对细节的雕琢与对创新的执着,正是当代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具象化表达。在我市推进“乡村工匠”培育的背景下,张斌恒的实践证明:唯有以匠心守初心,才能让传统艺术在岁月沉淀中焕发新生。

  渔民画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在传承中找到与当代审美的对话方式。张斌恒突破传统色块拼接技法,以线条构图讲述海岛故事,让《浙里东极》的街景在水彩晕染中透出淡雅意境;他将AI技术融入伴手礼设计,用二维码链接动态画面与舟山故事,让静态画作成为可交互的文化载体。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艺术哲学的现代诠释——就像他笔下变形的带鱼与棱角分明的浮球,既保留渔民画的民俗基因,又通过夸张构图契合现代审美。在我市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进程中,这种“留住传统的魂,穿上现代的衣”的创新路径,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唯有让古老技艺与时代技术、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才能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橱窗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张斌恒的创作始终深植舟山本土文化土壤。从《浙里东极》的海岛街景到木刻作品中的时令海鲜,每一幅画都流淌着舟山人的生活气息。当他将老船木、瓦片等海岛常见物料转化为艺术载体时,实则是将舟山人的海洋记忆与生活智慧融入创作。在我市推进“海上文化长廊”建设的当下,这种扎根本土的创新思维尤为珍贵: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要从舟山的山海肌理、民俗风情中汲取灵感,让地域文化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

  从渔港小镇的画板到省级赛事的领奖台,张斌恒的十年探索印证: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流动,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当我市渔民画的笔触接住时代的光,当更多“张斌恒”以工匠精神为舟、以创新思维为帆,舟山的海洋文化定能在传承与突破中驶向更辽阔的天地。这既是对“浙江金蓝领”精神的最好诠释,更是我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