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舟揭牌
刘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9日 第 01 版 )
□记者 刘浩
昨天上午,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我市正式揭牌。这既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重大举措,更是全面推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实际行动。
省自贸办有关人士表示,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重要平台。该中心成立后将进一步贯通信息、汇聚资源,成为浙江深度参与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节点。
今年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开局起步之年。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作为“三基地两中心”建设的主要承接载体,是枢纽建设的一道“必答题”。
有关人士指出,该交易中心的发展壮大,始终是“大宗枢纽”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设枢纽不只是建油罐、造码头,而是要创新贸易交易模式,提升贸易交易水平,从而更好带动经济发展。舟山有着优越的港口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相关政策优势,在此建设交易中心基础雄厚、前景广阔。
去年11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舟山成为重点建设区域。如今,“大宗枢纽”建设方案与专项实施方案均已明确,要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构建多层次的期现货市场,建立高水平的期现货交易模式。专项实施方案尤其强调,要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创新交易模式,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8年多来,舟山片区始终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为己任,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改革之路,探索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其中,浙油中心这个“一中心”贡献颇多、亮点频频。
浙油中心于2015年5月12日成立,由物产中大集团和舟山市政府联合牵头组建,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配置枢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成立10年来,浙油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已发展成为全国贸易交易规模最大的地方交易场所之一。近年来依托“资源集聚、分销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仓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五大平台,大力助推舟山成为全国油气产业发展高地,已累计集聚和服务会员企业3600多家,贸易交易额累计超2万亿元。同时搭建起由41个品种以及4个交易模式组成的现货交易市场体系,全年可实现线上交易超1700亿元。
由此,以浙油中心为主体,整合省内铁矿石、天然气相关交易平台,全新打造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落子舟山,这也标志着原浙油中心实现从单一油气品种向更多品类的大宗商品跨越式拓展。
昨天,新成立的交易中心牵头举行了现场签约,相关单位签署了《大宗商品仓单登记(浙江保税商品登记系统)联盟章程》《共同建设全仓登联盟链及业务场景合作协议》,还联合发布了“浙江地区液化天然气(LNG)槽车运费指数”。
新平台、新机遇、新思路、新未来。
聚焦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将在巩固优势基础上,拓展绿色能源、铁矿石等更多浙江自贸试验区资源禀赋相关的交易品种,持续发挥好与上期所期现合作机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丰富“舟山价格指数体系”,持续提升价格影响力……
“交易中心不是简单的‘货物集市’,而是融合物流链、资金链、数据链、规则链的生态中枢。”省有关人士也给出意见建议,要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不断做大培强,着力汇聚各类市场主体,深化期现市场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数据赋能, 更好服务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全面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
目前,舟山正拉开架势,高标准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围绕106个重大项目、343项具体任务、77项重大政策、12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事项,全力攻坚突破,建设大宗商品特色综合保税区和贸易交易产业集聚区,持续招引和推进贸易主体落地,进一步夯实现货交易基础,加快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作出舟山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