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零工驿站托起家门口的民生幸福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4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薛晓波

  舟山市创新打造零工驿站体系,将零散务工的“马路市场”转型为规范化服务平台(据《舟山日报》6月16日报道)。目前全市建成驿站30家,年内将覆盖36个乡镇(街道),累计发布岗位超6000个,实现“零纠纷、零投诉”的精准对接。以马岙街道驿站为例,50多岁的林师傅在此匹配工作意向,告别了路边苦等的困境;盐仓街道驿站依托商圈资源,有效化解了零工聚集带来的治理难题;东山路驿站运营首日即促成20名困难群众就业。这一实践不仅构建起“15分钟就业服务圈”,更获评省级创新案例。

  这一民生工程其价值在于实现了个体权益、城市治理与社会公平的三重突破。对零工群体而言,驿站终结了“风吹日晒等活计”的被动局面。当林师傅们通过驿站系统匹配岗位时,就业从生存刚需升华为尊严保障——这正是“幸福生活加码”的生动注脚。对城市管理而言,盐仓街道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宝龙天地等商圈曾是零工聚集的治理盲区,驿站将无序流动转化为规范服务,既释放公共空间效能,又织密社会保障网络。从更深层次看,舟山模式为海岛地区探索出特色路径:国际水产城驿站精准服务渔民渔嫂,东山市场定向帮扶残疾人群体,彰显了公共服务“靶向输送”的智慧。6000多个岗位成功对接的背后,是就业政策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

  当然,新生机制仍有完善空间。其一,剩余6个乡镇的覆盖进度需加快,防止偏远海岛形成服务洼地;其二,当前“即时快招”的模式虽解决岗位对接问题,但零工群体的劳动合同规范、社会保险衔接等长效保障,仍需制度性安排。若仅满足于岗位数量增长,恐难根治就业不稳定的顽疾。

  建议未来从三方面深化:首先要加快全域覆盖,尤其要向海岛低收入群体倾斜资源;其次要升级“驿站+”功能,嵌入技能培训模块,助力零工向技工转型;最后需探索“灵活就业保障包”,将劳动权益维护纳入服务体系。舟山的实践表明:当就业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民生幸福便有了坚实支点。期待这一“家门口工程”成为全国零工经济治理的范本。毕竟,让每位劳动者体面地安身立命,才是衡量城市文明的最终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