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亟需更多刘永虎式的科技“领航者”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7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薛晓波

  大连海洋大学原教授刘永虎毅然辞去教职,扎根舟山六横海域,投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据《舟山日报》6月10日报道)。这位“80后”博士带领团队以科技赋能传统渔业,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综合体,通过立体增养殖技术重现濒危岱衢族大黄鱼野生口感,并推动总投资18亿元的渔旅融合项目建设。该项目不仅修复海洋生态,还带动渔民转产转业——通过补贴渔民更换观光艇、提供“海洋导游”等岗位,预计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让渔民端上“生态饭碗”。未来,刘永虎计划延伸产业链,开设海鲜旗舰店,构建“从苗种到餐桌”的完整链条,让乡村振兴红利惠及每位村民。

  刘永虎的转型是新时代“乡创客”的生动缩影,其意义远超个人职业选择。首先,他实现了“学术高度”与“实践深度”的完美结合:从实验室走向海洋,用科研成果破解传统渔业困境,彰显了知识分子服务乡村的担当。其次,他以创新驱动产业变革——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鱼礁、循环水养殖系统)重建海洋生态系统,将“养鱼”升级为“牧海”,不仅提升渔业附加值,更探索出“渔旅文”三产融合的新路径。2026年建成的海洋牧场文旅平台,预计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最重要的是,他破解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和产业两大难题:不仅吸引30多名高学历青年投身渔业,改变“年轻人不愿养鱼”的刻板印象;同时以实际举措(如每艘船补贴10万元)带动渔民转岗增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

  刘永虎的故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亟需更多这样的科技“领航者”。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引导人才发挥所长,鼓励浙大、浙海大等高校专家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要聚焦海洋这一“蓝色粮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和平台搭建,促进产业升级、旅游发展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刘永虎”涌现,在耕海牧渔中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