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读书拓展自己生命的维度
冯国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第 02 版 )
□冯国海
“暮色中的书房宛如一艘古老的帆船,载着满舱典籍在时光长河中漂流。那些曾被工作切割得支离破碎的阅读时光,终于在人生的秋季连缀成完整的画卷。”这是我退休以后向往的一种惬意的读书生活场景。就要退休了,该做些什么,我曾一度陷入迷惘,但在抽丝剥茧的思考中我还是理出必做之事——读书仍将是我余生的重要支点。
说到读书,现在的人真是幸福,网络发达,海量图书可供人任意选读,和我们小时候比,正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读小学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图书极其匮乏,除了课本教材书,课外学习资料等同于零。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听老师讲红军长征、奇袭白虎团等故事,我到外婆家时也喜欢给村里的小朋友讲故事,尽管我讲的故事多数是自己编出来的,也是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读书。我不知父亲的床头边什么时候多了几本繁体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榜》等,我会趁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仔细翻阅,尽管有很多字不认识,我还是囫囵吞枣读下来。那时,读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愉悦。
高中的时候,我家隔壁有个比我小几岁的小朋友,他喜欢集邮,而我手头也正好有一些邮票,我对他说我可以将手头的邮票全部给他,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他们家的所有藏书要借我观看。他给我带来整整一纸板箱书籍,里面还夹杂着许多杂志,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知识储备如同春潮般涌动。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到普陀山游玩,在海滩上我看见有海鸟在嬉戏,就问身边的同学海鸟是如何饮水的,是饮淡水还是海水,或者两者皆可等等。同学们还真不知道,我就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另外还说了许多其他东西,当时正好地理老师也在我们身边,听了我海阔天空一顿胡吹猛侃,回去后遇见我的父亲就说:“你家孩子了不起,知识量极其丰富!”
我看的书其实很杂,不一定非是什么世界名著,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量子力学书籍,因为从来没接触过和听到过这个东西,纯粹好奇就借回家中翻阅,当然看是看了,但里面说什么,我却没有真正看懂。还有一次我和父亲去一个老师家里,客厅里父亲和那位老师亲切说着话,而我看到一旁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便看起来,书中有一首李白的《蜀道难》,我马上被这首气势恢弘的诗所吸引,便一气将其默背下来。
大学的时候,学校图书馆和学校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我们学生凭图书证一次可借四本书,我通常搭配是一本是纯理论的,另三本相对杂一点,看完了以后,马上再去换几本。当时大学里学习的氛围还是比较浓的,学校书店有了新书会吸引许多学生,记得有一次到了一本泰戈尔的诗集《鸿鹄集》,很多学生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本。可惜的是当时在场所有学生(除了我)都把“鹄”字读成了“hao”,而不是“h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中文系学生。
刚进校的时候,大家彼此的水平应该差不多,但四年以后,差距会逐步拉开,因为每个人学到的知识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勤奋度也是不一样的,博览群书者与浅尝辄止者,随着时间积累差距会越来越大。同样的话,我也放到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文学造诣源于持续滋养,读书使人进步,是人成长的阶梯,我们许多间接经验都是从书本而来,读书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我钦佩那些喜读书爱读书的人。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学从新疆到普陀游玩,闲暇之余,他还特地跑到普陀新华书店看书,买了好几本诗歌方面的书籍,还买了一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怀特的《风暴眼》送给我。这也让我明白为什么他能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路上比别人走得更远一些。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刚工作时候,有一次出差,我住在省广播电视大学招待所里,与我同住一位老兄有一本写毛泽东的书,我向他借过来,硬是大半夜没睡,将这本书全部啃完,因为书中的精彩早已将我白天的疲惫一扫而空。
早些年我也看过不少武侠小说,那些行侠仗义的江湖豪客也曾让人热血奔涌。近些年我也看了不少玄幻、仙侠一类的小说,书中的精彩自是不说。退休之后,至于读什么的书,届时还是要好好掂量掂量,规划规划,虽然人的寿命有限,能读的书也有限,但只要有书相伴,生命的维度会无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