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岙水库的记忆

余国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第 02 版 )

  □余国定

  我的老家在衢山塘岙村,走出家门,抬眼就能望见巍峨、挺拔的观音山。

  老家前面有一座水库,名叫塘岙水库。水库依靠当时国家支持,太平全乡、各社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于1963年11月动工兴建,引水集雨面积0.8平方公里,1965年3月建成,水库坝高5.6米,库容量38万立方米。1973年冬,又在原坝基础上进行扩建,到1978年秋,完成坝长695米,水库坝高增高至7米,库容量达到66万立方米。在水库左侧建溢洪道,宽2.5米,深0.8米,右坝头转弯处建预制水泥管放水涵道管,直径0.3米启闭机,用螺旋式直插拉杆,迎水坝砌石护坡。整个工程投入土石方10.89万立方米,迁移民房40间,涉及余家、徐家两大家族16户家庭。总投资20.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万元。

  当年,虽然我父亲在外地工作,但按规定我家也分配到了水库建设挖泥这项工作。年仅10多岁的我,也参与到了水库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记得水库底下红旗飘飘、锣鼓喧天,高音喇叭唱着雄壮的一首首歌曲。我和父母亲一起,把泥土从水库底下一担担挑到水库大坝上,我人小,力气不足,帮着父母亲把泥土放进土箕之中,然后让父母亲来挑。

  挑到大坝上的泥土,堆成长方形、正方形,到了一定时候,会有人来丈量。幼小的我,清楚记得有那么一天,丈量过后,母亲对父亲说,好了不用挑了,但父亲还是坚持着。现在我想想,母亲说的“好了”,是我家做水库必须完成的义务挖泥工任务完成了,而父亲还要坚持,从小处说,是为了赚钱养家的需要,从大处说,那自然而然是为了水库的建设,出最大的力气,尽最大的义务。

  1979年,为增加集雨面积,从黃沙大坑至峙坑,开挖引水隧洞,1981年秋建设完工。从此,水库蓄水量达到历史最高位。水库用于全乡农田灌溉,受益面积达到920亩。

  夏天一到,村子里的大人、小孩,乃至年轻姑娘都会涌向水库,在水库中游泳、玩耍,呐喊声、嬉笑声回荡在水库上空。

  那年,我还没有完全学会游泳,只会在水面上狗刨几下,扑腾、打滚儿。记得有那么一天,天气特别热,中午来水库游泳的小孩子特别多,一个个光着身子,在水库大坝上排着长长的队伍,像跳板跳水一样,奋力跃起,跳进水库中。孩子们笑声鼎沸,热闹非凡,我也跑出家门,和这群小朋友一起,参与戏水大战。

  正在我与小朋友热火朝天地打水仗时,看见我的一位堂姐,手里提着一只篮子,站在我面前。堂姐比我大一岁,那天是和她母亲一起来我家走亲戚的。她家养着一头猪,顺便想在水库中捞些水草作为饲料。见我在水库中玩水,她觉得今天收成一定不错,就走近我,把篮子递给我,把任务交代给我。小小年纪的我,好像接受了一项军令一样,抱着一定要完成的决心,紧紧抓着篮子,开始在水面上采集水草。为了多采一点,采得更好、更新鲜,我慢慢游向水库中央。正在我兴高采烈、即将完成堂姐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时,原本头露出水面的我,一下子没入水中,沉入水底。

  原来这里挖了一口井,今年雨水多,库水涨高,把这口井淹没了。而我以为这里还是浅滩,心里毫无准备,就这样掉进了危险区域。当没入井水的一瞬间,小小年纪的我,脑子十分清醒,用刚学会的一点游泳技能,拼命自救。当时的我,挥舞着双手,双脚不停地蹬动,用尽全身力气。突然间,我的一只脚踩到一块石头,估计是井壁石头叠起来留出的缝隙。脚踩到石头的瞬间,加上挥舞身体向上的力量,我一下子从井底弹了出来。旁边的小伙伴们还以为我在学游泳,表现得很精彩,一个个朝我哈哈大笑。此时的我,一出水,就哇哇大哭着跑回了家。

  记得当时家里人很多,一屋子都是女人,笑声、话语声混在一起。我妈看到我哭着回来,一下子紧张起来。其中一位阿姨看到我的肚子鼓得像待产的孕妇,惊叫了一声。我妈和阿姨们一起,把我抱到桌子上,头朝下、脚朝天,大口的水从我的小嘴巴向外喷出,我也慢慢缓了过来。大约一小时后,我又来到水库边,观看小朋友们的跳水比赛。

  随着衢山的发展变化,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昔日的塘岙水库也今非昔比,如今已同衢山自来水厂联网,成为了衢山饮用水的重要保障地。每年回老家,我总要去水库边坐坐、走走、看看。如今的水库,四周见不到一丝泥巴,一块块整洁的石头连接在一起,水面上还架起了栏杆,我们不能再与水库零距离亲近了。

  但时隔50多年,每当回想起和老家水库的那次亲密接触、生死相恋,心中总有一股别样的滋味,难以忘记、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