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德艺双馨”的饼匠

——《中国饼匠——苗伟中和他传承者的故事》读后感

黄旭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第 05 版 )

  □黄旭

  长篇纪实文学《中国饼匠——苗伟中和他传承者的故事》是我朋友徐荣木先生的新作,那天晚上,我一直看到夜阑人静,整本看完才息手。看完后,还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这本书选择的主题就是要人们发扬工匠精神,像冠素堂四代人,尤其是第二代人苗伟中那样“择一业,终一生,不因繁华易匠心”,一辈子做“德艺双馨”的饼匠。

  我为作者选择这个主题拍手叫好。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工匠栏目,我很喜欢看,有的工匠也许学历不高,但是他们善于学习,不断实践,一辈子专攻某项技术,最终成为该项技术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用纪实文学作品,反映在制饼领域的工匠,我还很少看到有作家涉及,作者开了先河,让人为之耳目一新。

  冠素堂第二代传人苗伟中。从小家庭贫困,但他不埋怨命运,解放舟山前夕,他接手一个小糕铺店,后改为冠素堂,立志“冠绝古今,素闻天下”。70余年他从没有动过转行的念头,对制饼技艺精益求精,使小月饼发出绚丽的光彩,在普陀就先后获4个省优奖、4个部优奖。支援宁夏20年,他在青铜峡清真食品厂研制生产的4个系列100多种月饼,都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老苗月饼”,多次获得“中国名饼”,成为宁夏的金字招牌,香飘亿万家。小月饼不但扭转该厂三年亏损帽子,还使该厂成为明星企业和纳税大户。

  苗伟中在几十年工作中,廉洁奉公,他再三交代妻子,凡来送钱送礼,一律拒之门外。送到了家也要一一登记,及时退还。还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不许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公开接受监督。这样,苗伟中谢绝了无数供应商、代理商的送礼送钱,就是买些做蛋糕时切下的边角料,也是按规定付钱。

  一天,一位西北客商敲开清真食品厂苗伟中的门,说有人捎话请他去做月饼,月薪3000元,年终奖另发。当时,苗伟中月薪才200元,诱惑力够大的。但苗伟中笑笑,摇头谢绝。不久,又有一位广东商人,开出的薪酬更高,还有技术股可分红。苗伟中仍摇头谢绝。他看重的是对清真食品厂的责任和承诺。

  苗伟中有颗仁慈的心,他几乎将工资的一半都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清真食品厂某位技术员的妻子患严重脑瘤急需钱,苗伟中将工资积蓄5万元,夹入工会的慰问费中,还交代不要提起他;有一年,他在沈家门休假,获悉朱家尖一位渔民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因无钱读书,他马上按地址寄去5000元,还附了一句话:“读书的意义,就好像住在一个黑屋子里的人,在墙上开了一扇窗子。”孩子就读后,苗伟中又打去1.5万元,劝家长定要孩子读完大学,孩子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有人对他的不给子女多留钱却无私资助他人很不理解。他笑着借用林则徐的话说:“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捐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苗伟中的子女都理解他,也感受到老爸是爱他们的。

  苗伟中对人慷慨,对己却极为节俭,甚至到吝啬的程度。去上海出差,就住弄堂招待所。上衣几十元一件,领子破了,让裁缝翻个面再穿……

  我想,这本书既是一本励志好书,还是一本品德教育的好书。

  同时,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就是纪实,也就是真实。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读者深入其境,感受到冠素堂四代人跳动的脉搏,他们真诚的言行,让灵魂得到升华。其次,本书详略得当,用21万字,完美表述冠素堂一百年四代人的故事,该详的详该略的略。譬如,苗伟中一辈子对制饼技艺精益求精,在宁夏工作20年的他,对研制4个系列100多种月饼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老苗月饼”,成为历届食品评比中的“中国名饼”“中国精饼”一笔带过,而对改良潮式月饼、日式月饼等两三个月饼的研制过程着笔不少。此书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有好几处细腻描写,催人泪下。本书还把素饼制作和普陀山观音文化巧妙结合。这种巧妙结合,使读者更能了解冠素堂四代人一百年来制素饼及为人的文化根源,正因为有了这个文化根源,也就不难理解他们追求品德高尚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

  这也是舟山特有的文化根源,值得进一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