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个“伪文青”的书房情结
李慧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第 02 版 )
□李慧慧
在文艺青年的世界里,开一家书店是普遍的梦想。我虽然是个伪文艺青年,但也有这样一个梦,有一间书房,四壁皆书,闲暇时手捧咖啡,沐浴阳光,若能与知己共赏书籍,品茗茶香,那便是极好的。
这个梦没有实现的时候,但图书馆成了我周末的避风港。
我居住的小县城,图书馆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朴素而温馨的。二十年前,它隐匿于一栋旧楼之中,那时的我手持纸质阅览证,穿梭其间。那一年,我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待业在家,有一次,面对父母亲的再次追问,我撒谎说:找到工作了。然后,每天准时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图书馆,每次借两本书,然后在阅览室待到快要关门为止。对父母撒谎虽然不好,但泡在图书馆还是收获很多,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书,有时候非常认真地摘抄,涂涂写写,居然抄了好几本日记本。这样,看看写写摘摘抄抄的日子持续了好几个月,甚至唤起了小时候对于写作的爱好,模仿着开始有了写作的念头。
有了工作以后,我仍一有空去图书馆。那时候,县城娱乐选择有限,图书馆还是成了我消磨时光的最佳去处。情侣们在此共读,我则独自遨游书海,涉猎广泛,从言情小说到侦探武侠,从经典名著到张爱玲、李碧华的细腻笔触,无一不读。图书馆里也有杂志和报纸,那时候网络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有些新闻和消息只能通过报纸来看。那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征文消息,想了想抄下地址,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寄去投稿,后来那篇文章在晚报上登了出来,于是我去图书馆更勤了,要么摘投稿的地址,要么找点资料和参考文籍。
后来,图书馆搬到装修豪华的新楼里,地方大了,宽敞了,书也更多了。刚搬到新楼的时候,有段时间,去图书馆,在一楼书架前,来来回回左右徘徊,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有时候,选择书的过程是一种既快乐又折磨的过程,纠结着选哪一本好,最后磨磨蹭蹭地选两本离开,心里想着:哎呀还是快点看完再来借吧。
在整齐的书架间徘徊的那种愉悦的心情,只有同样喜欢看书、喜欢阅读的人才能体会,那绝对是一种快乐。闻着书香,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书上,有时候坐在那里看一本好书,等到管理员说“快要关门了”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有时候早上去得早,窗外还有老人在晨练,有好听的音乐伴随着,有种春日的温柔。
图书馆位于广场中心,所以有时候周边有一些热闹的声音甚至嘈杂,但奇怪的是,无论多杂的声音,当我站在书架边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安静,哪怕好多人站在书架旁边,但我依然觉得很安静,我想这种感觉是那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意境吧,也只有图书馆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书香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意境。
女儿出生以后,有段时间我去得少了,偶尔借来的书要好久才能看完,人慢慢闲散下来,看书也不积极了。女儿上了幼儿园以后,我才带着她去图书馆。那时候,她不吵不闹,小小的手去翻阅书架上的书,我心中一喜,嘿,以后有阅读搭子了。
女儿上学以后,我们买了新房,我与老公说,我想要一个大大的书架,满墙的那种。帮我们装修的是老公的舅舅,他问我要多大,我指着客厅那面原本要挂电视机的墙说,这面都做书架。舅舅非常吃惊,建议我再思考一下,木板很贵,我们选择那种承受力好的更贵,这一面下来,人家可以装修两个房间的柜子了。我还是坚持。舅舅没有办法,只是嘀咕道:书有这么多吗?最后,老公中和了一下,在书架中间放一台电视机,说是朋友来了还可以看看电影,我略微有些遗憾。
没过多久,老公有点后悔了,女儿上小学以后,每个月要买好多书,家中的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来越多,书架已经不够我们摆放,望着放不下堆在角落里的书,我只得减少自己的购书量,即使这样,书还在增长中,老公没办法,只得把沙发撤走,另外买了两个大书架,一个放在客厅,一个放在客卧。茶几也被我扔掉了,另外买了一张大大的书桌。我和女儿喜欢在这里,她做作业的时候我看书,她做完作业,我们各看各的,那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沉浸在书海里,她在进步,我也在进步。或许是因为有了这些书架,有一种家庭图书馆的氛围,女儿也享受在其中,并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真正喜欢上了阅读,她看的书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与我一起探讨。
书籍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则是其中一条小鱼,悠然自得地游弋其中。它们在我们失意时给予鼓励,在寂寞时给予慰藉,在自卑时赋予力量,在忧伤时带来欢笑。虽然我写得不多,只出了一本书,但是因为阅读和写作,我的生活多了无限可能。坐在书桌前,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打开电脑,望着满墙的书,安静地写着,这是属于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