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张小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第 02 版 )

  □张小杨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是余华老师的首部杂文集,他带着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走来,以戏谑的文笔戳穿了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及各个时代的病灶,这本杂文集让我感受到了如此可爱的余华,再也不是那个“把悲伤留给读者”的他。

  余华老师在书中写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心理诉求的不平衡,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我在想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哪怕时至今日,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依然存在,随之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多么纯粹美好的事情,而今也会失去平衡。

  如今,有钱人几万几十万买一个包包,仿佛很容易就能赚钱。而没有财富的素人,为了几十块的衣服裤子而每日奔走忙碌,他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现在摆在我们中年人面前的,就是各种焦虑,催婚,催生,房贷,车贷……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身上。有一次朋友拉着她家孩子向我们展示她家孩子会认字,我晚上到家就开始拉着孩子学习认字,结果都是徒劳,他学得哈欠连天,我气得脑子嗡嗡响。我就开始焦虑,孩子是不是笨?是不是专注力不行……看着身边的人都在疯狂地“鸡娃”,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焦虑。

  后来我决定分散这种焦虑,下班后做点自己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学习就算了,开开心心玩玩玩具,下楼骑骑自行车也挺好,结果我们家庭氛围也平和了好多。现在想来孩子三岁不认字很正常,但是孩子读了三年级还在那里啃手指就很奇怪,所以三岁就做三岁的事情。都说我们这一代是“补偿性家长”,其实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就像是养了一遍自己。

  我们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学会了妥协,把时间交给山川湖泊,花草鸟鸣。在繁杂的生活里保持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或许太久没有静下心来去阅读,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妨让我们停下来去写一写生活的碎片,那些好的坏的,快乐或者悲伤的。让自己在阅读中身心愉悦,去寻求一个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小岛。放弃一身疲惫和满腹焦虑去阅读吧,在书籍中寻求治疗自我的良药,保持一个热爱的事情去奔赴,去到达,也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治愈了我们的焦虑,这本书也确实如一剂良药,让我在这明媚春光里和余华老师有一场对话,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我慢了下来,用心去感受这一场春日里的邂逅。有时候差距就在那里,你拼了命地努力,差距还在那里不增不减,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要大家躺平,而是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差距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正确乐观且积极的。后来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朝起而作、日落而息更美好的事情了。

  山野万万里,余生路漫漫。日暮酒杯淡饭,一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