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家门渔港,寻找最后的木渔船

牛亚静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0日 第 02 版 )

  □牛亚静

  清晨五时半,沈家门渔港笼罩在灰蓝色的薄雾里。我跟着导航绕了三圈,才在滨港路尽头的避风塘角落,找到那艘传说中的“浙普渔98012”号木船。船主林国栋正蹲在甲板上补网,见我气喘吁吁,他咧嘴一笑:“现在找木船比找黄鱼群还难哩!”

  近70岁的林伯是这艘木船第三代主人。他的祖父1946年用300担带鱼换来南洋柚木,请宁波匠人打造了这艘“木龙船”。“从前舟山人造船要请‘船菩萨’,上龙骨那天得摆三牲祭品。”他敲了敲船板,沉闷的回响里藏着79年海风腌渍的故事。

  船舱里挂着一张1953年的《舟山海洋渔业证》,泛黄的纸上印着“核准捕捞区域:大戢洋至浪岗山列岛”的字样。角落里堆着祖传的樟木箱,掀开盖子,霉味混着桐油香扑面而来——箱底压着半本《吕泗洋海难日记》,几枚生锈的“木壳船专用铁钉”,还有林伯母亲手绣的“抲鱼人平安符”。

  “我儿子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搞直播卖海鲜,他说我这船该进博物馆。”林伯摩挲着船舵上的裂痕,“可博物馆里的船不会喘气啊!”

  在舟山海洋文化研究者王教授的讲述中,木渔船的历史恰似一本翻动的海洋日历:

  宋元时期:“丈八河条”船穿梭于昌国盐场;明清时代:象山帮打造的“绿眉毛”纵横东海;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舟山木船近万艘,桅杆密如森林;2023年:仍在作业的传统木船不足三十艘。

  站在渔港观景台望去,玻璃幕墙的渔业大厦与斑驳的木船同框——这是属于舟山的“时空折叠”。

  探访途中,偶遇浙江海洋大学的学生正在拍摄纪录片。00后导演小陈举着云台追问:“林伯,现在用北斗导航还能体会您当年看星辨方向的浪漫吗?”老人从裤兜掏出老人机:“后生家,我年轻时在海上找方向,靠的是命。”

  学生们体验传统捕捞时,在渔网里发现了一只GPS定位器——这是某艘远洋渔轮十年前遗失的。林伯把它系在桅杆上当风铃:“让它听听木船的心跳。”

  离港前,林伯忽然轻声说:“去年渔港改造,政府说要给我换补贴拆船,我拒绝了。你看——”他指向码头新建的“渔都风情”雕塑群,不锈钢打造的抽象渔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总得留几艘真船,告诉孩子们浪是怎么说话的。”

  据舟山非遗保护中心数据显示,近五年已有14种渔船建造技艺列入抢救名录。当暮色浸染渔港,最后三艘木船随着潮水轻轻摇晃,仿佛正在为这座“千岛之城”书写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