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程建设已到优化城市环境的新阶段

水映空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14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水映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助推建成功能完备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海事服务基地和贸易、交易中心,我市正在开展大宗商品人才百校巡回招引行动。自3月21日在浙江海洋大学举行首场招聘会后,覆盖16个省、70余所高校的80场赴外招聘、本土招聘活动将渐次展开。舟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渴望人才,也有更好条件服务人才、成就人才。在阵容庞大的招聘团队四面出击广罗人才的同时,全社会更要齐心协力筑巢引凤。这是因为,舟山人才工程建设已到了优化城市环境的新阶段。 

  “鸡与蛋”的思辨成为过去式

  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舟山发展的瓶颈,21世纪初我市就把人才工程列为“一号工程”,20多年来未曾松懈。只是,不同阶段的人才状况不同,目标任务不同,工作着力点自然也因时而异。

  曾几何时,舟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各类人才捉襟见肘。而越是盼人才、人才越不来,“送出去一火车、迎回来一卡车”的被动局面年复一年。当年的招才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即使给位子、给房子依然人才难招。原因在于,科研基础薄弱、产业水平低端,缺乏高端人才的用武之地。可是,没有人才哪来的科技进步、产业振兴?

  于是,舟山的人才队伍建设一度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痛苦思辨。随着大桥时代的到来,天堑变通途,舟山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建设的启动,更让舟山在跨越式发展中日新月异。在事业聚人才、人才兴事业的良性互动中,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时至今日,“鸡与蛋”的思辨早就成为过去式。舟山既有各类人才大显身手的宽阔舞台,也已拥有一支规模可观且梯次结构渐趋合理的人才队伍。不过,相对于高质量发展所需,特别是面临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全面推进,人才之渴依然存在。 

  待遇激励边际效应渐趋饱和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人才引育不仅不能放松,还应持续加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大宗商品人才百校巡回招引行动火热上演,表明了舟山正处于求贤若渴的用人之际。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相比,如今招聘人才不能仅靠丰厚薪酬。

  有人认为,招引人才就应当提高人才待遇、加大激励力度。这样的观点,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问题在于,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谁家的待遇也不差。那么,舟山是否可以定出高过其他城市的引才待遇?这显然不现实,因为这样一来就必须对原有人才同步加薪,否则岂不是厚此薄彼?另外,待遇激励的边际效应也在渐趋饱和,不见得谁加薪人才就跟谁走。

  说到底,在充分竞争的大环境下,人才的“身价”也是市场定价。用人单位自然就会给出恰如其分的待遇,而各地政府也会拿出足够诚意优待各类人才。可以说,待遇激励必不可少,拉长方方面面的待遇短板也实属必要,但要成功吸引人才,还须将更大的功夫下在待遇之外。

  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选择舟山?理想的薪酬当然是基础条件,但他们往往更看重舟山的发展前景、城市品位以及人文环境。因此,让城市变得更可爱,也就具备了引才留才的“万有引力”。 

  城市的魅力成为关键引力

  多数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先选择心仪城市、再考虑工作单位的,这也是舟山近年来“人丁兴旺”的一个原因。现代海洋城市逐渐成形,海上花园城市日益靓丽,让舟山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也要看到,与一线城市相比,舟山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文化生活都还略逊一筹。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的大型企业,很难共享城市资源,引才留才的难度就相对较大。

  因此,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文体资源供给,尤其要针对海岛特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繁荣中心城区、便利海陆交通的同时建设小而美、小而全的海岛集镇,在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环境的同时,也让外来人才拥有他乡胜故乡的归属感。

  另外,还应坚持软硬件两手齐抓、两手都硬,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丰富、优化人性化服务,为外来人才提供文体活动、交友恋爱等便利条件,解决子女托育、上学等生活困难。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服务留人,城市的魅力就会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引力。

  人人都是人才环境

  人才工程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企业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优化引才留才的城市环境,人是关键因素。全社会应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才,使他们更加便于、乐于融入当地社会。

  外地人来到举目无亲的城市,单位同事是否热情、左邻右舍是否友善、菜场摊主是否欺生、路遇行人是否冷漠,这一切都直接关乎安居乐业。舟山是一座民风淳朴的爱心城市,也是一座兼容并蓄的开放城市,在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急需人才的当下,更应人人当好东道主,让外来人才感受到更多的诚意、更多的温暖。

  鉴于外地人才工作之余难免孤单的现实情况,工青妇团组织应积极组织各类联谊活动,还可牵线搭桥开展本地市民和外来人才的“结亲”活动,通过日常交往、节日走亲增进感情、互帮互助,使外来人才身在异乡有“近亲”。如此,外来人才定能少些疏离感、孤独感,多些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城市环境,急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建设,也需要万般柔情营造氛围。人人都是人才环境,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