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缝缝补补” 留点空间

吹絮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12日 第 02 版 )

  点滴录 吹絮

  在岱山高亭菜市路附近的一个便民服务亭里,61岁的俞桃总在乐此不疲地钉扣、补洞、换拉链,无论是毛衣还是西服,她都能根据面料进行恰到好处的缝补。她原本是个裁缝,现在已没人找她做成衣了,于是就和那台老掉牙的缝纫机一起退居二线,做点缝缝补补的细碎活。从络绎不绝的“生意”来看,她的坚守是合乎社会需求的。

  不管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人们总离不开“缝缝补补”之类的“低端服务”,要不然就会因为一点瑕疵而丢弃一件好端端的衣物,这既不节俭也不环保。因此,城市街头理当为“缝缝补补”留点空间,这样既是为弱者留生计,也是给居民添方便。

  按理说,有需求就会有服务。事实上,除了供需双方两厢情愿,还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店铺。俞桃说,挣钱多少不重要,只是图个热闹和充实。可是,这样的便民服务亭在城市里越来越难找了。假如要租个门面开“缝缝补补”的店铺,恐怕就会入不敷出,这也是诸如此类的“低端服务”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原因。

  一些新楼盘建成入住后,周边的店面房就会开出各种配套的小店,餐饮店、水果店、小超市、牙科诊所应有尽有,独缺“缝缝补补”的店。物业小区的业主们同样有“缝缝补补”的需求,去哪儿寻找服务呢?随着城市逐步更新,这显然是个问题。

  市场无奈之处,不妨想想公益的办法。比如,在为困难群众提供廉租房的同时,是否还能提供“廉租店”?这样就连“饭碗”也一并解决了。再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能否为“缝缝补补”留点边角料铺位?这样说不定还有利于集聚人气。如此说来,真想给“缝缝补补”留点空间,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