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姚碧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8日 第 05 版 )

  □姚碧波

  又到四月阅读月。这几天,在工作的间隙,我认真回想起这些年来读书的那些事儿。我想,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诗人、作家,或者说记者、编辑,跟我早年的读书生涯直接相关。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从我记事起,最先接触到的应该是小人书。那时,只有六七岁,生活在海岛,没有幼儿园,海岛广阔的天地便是我的幼儿园,而家里的小人书则成了我的启蒙教材。

  当时,爷爷开了家小店,在计划经济时代,属于代销店性质。爷爷在店里放了两柜子的小人书,有几百本,供人借阅,每本收取1分钱。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家里所有的小人书都让我翻了个遍。尽管当时认识的字不多,以看图为主,但确确实实让我受到了启蒙教育,这么多的精美画面,这么多的精彩故事,像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结义,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像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让我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稍长,读初中时,我已经看了很多书。那时书也多了,除订阅的《少年文艺》等杂志外,我最喜欢看的就数父亲买的古典文学了。

  那时候,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原单位工作,我也跟着进城读书。他当时最大的爱好是看书,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书。记得当时父亲的书都是用纸箱装着,放在床底下,有好几箱,基本上当时能买到的中国古典文学书籍都有。

  我呢,每到节假日或寒暑假,就会拿出来看。父亲很宽容,他不反对我看书,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功课。就这样,我把父亲买来的古典文学书籍都一一看完。像《水浒传》《西游记》等,不知看了几回,真是百看不厌。

  那时候,是我人生中求知欲望比较强的阶段,一个从农村到城里的少年,看到中国古典文学是如此博大精深,那心中的敬意是不言而喻的。我想,后来我之所以能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跟那个阶段阅读古典文学所受到的熏陶直接有关。

  高中时,恰逢新时期文学复苏,学校搞起了文学社,我积极报名参加。当时,想写新诗,就写信给在上海当兵的一位兄长(后来他成为我的大姐夫),请他在上海给我买一本外国诗人的诗集,因为记得当时国内写诗的都是从外国诗人那里吸取营养的。

  过了一周,兄长给我寄来了一本《拜伦抒情诗七十首》。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外国诗人的诗集,拜伦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时对于新诗一窍不通的我来说,拿到那本诗集如获至宝。也模仿着拜伦的调子,写起了抒情诗。

  后来,漓江出版社推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以及相关出版社出版的一些国外重要作家诗人的作品集,使我有机会从书店里陆续购买到了埃利蒂斯、塞菲里斯、聂鲁达、艾略特、波德莱尔、劳伦斯、惠特曼、兰波等外国一大批重要诗人的诗集。

  当我读着这些诗的时候,感觉到许多诗是如此的美妙,使我有种心领神会的感觉,这感觉是如此打动我,以致让我重新认识和确定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诗歌。尤其是埃利蒂斯的旷达和澄明让我流下激动之泪,地中海诸岛的碧蓝和光明令我向往。

  参加工作后,青春年少的我,独自一人在定海工作。业余时间,除了偶尔与朋友聚会,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读书和写作。可以说,有那么整整的四五年时间,读书和写作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我感到,读书能让人精神充实,也能让人心灵保持宁静。

  记得那时一有空闲就读书,以文学类书籍为主,国内外的都看。有时一本好的小说,看到半夜三更是常有的事。那时我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要光顾城里大大小小的书店,有时甚至一两天就要跑个两三趟。每当买到一本好书时,都会快乐好几天。那时每月收入不高,但很大一部分钱都花在买书上。不过,那时书还算便宜,一两元的已经挺厚重的了,不像现在这么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调到新闻单位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看的书更多了,也更杂了。每年花在买书的钱有数千元。前几年第三次搬新居,装修时,把家里的书墙拓展到了阳光房、客厅、地下室。原来老房子只有书房一面书墙,现在则有三面书墙,像客厅书墙高的地方还得用梯子取书。藏书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有8000多册,并且都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类型摆放着。

  这些年来,由于搬家缘故,也淘汰了一部分对我来说意义不大的书籍和大量的杂志。记得第一次搬家时,我把淘汰下来的两三百本书籍,用车装着送到原来居住的那个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还一个劲地问我:“你是不是书店的?”问得我只有以笑相对。平时也喜欢把手头有多的书籍送给文友或同事,让书籍流通过来,发挥最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的日益繁重,以及电子阅读的增加,读书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这让我更加有选择性地看一些书籍。同时,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作,已在全国上百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600多篇(首),出版著作6本,涉及诗歌、散文等。

  以前我除了轮到单位值夜班外,平时在家睡前总会看一会书,这既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书确确实实能给我以宁静和博大,如今,看书的时间更多了。手捧书卷,如果心灵能拥有片刻地飞翔,那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部分。

  书籍最终是我的葬身之地。这是我很多年前在一篇散文中写过的一句话,今天拿来作为结束语,我想仍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