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有些烈士遗属因事无法赶来祭扫,舟山烈士陵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詹延广总会为他们提供郑重而温暖的代祭扫服务

传递永不褪色的思念

陈颖丹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颖丹/文 张磊/摄

  梨花风起寄哀思。昨天上午8时许,舟山烈士陵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詹延广又来到杨良济烈士的墓区,擦拭墓碑,送上鲜花,替无法到现场祭扫的烈士遗属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与思念(见图)。

  代遗属祭扫,是詹延广每年清明节的任务。三年前,詹延广接到了一通从四川打来的电话。“是一位女士打来的,问我们这儿有没有一个叫杨良济的烈士。”詹延广说,对方说这位烈士是她妈妈一生都在惦念的老战友,经常听她念叨战友的名字,说起一桩桩往事。可惜直到她妈妈去世,也不知道这位老战友到底安葬在哪里,“她妈妈去世之前,就嘱托女儿一定要找到他。”

  詹延广查找后发现,杨良济又名许杨,是定海城关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从学生时代起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2月,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到台州参加浙东游击纵队。同年6月,台州解放后,调到浙江军区六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后又奉命调任临海县筱溪区剿匪情报站站长。1949年11月28日,在一次剿匪斗争中,杨良济被混入民兵中的土匪枪杀光荣牺牲,时年20岁。

  得知消息,这位四川的女士捧着电话泣不成声,并委托詹延广替她送束鲜花祭拜“小杨叔叔”。此后,每到清明节前,她都会在微信上请詹延广代她祭扫,詹延广也会把祭扫过程用手机记录下来,发送视频、照片给她。

  这份跨越生死的牵挂,在历经岁月沉淀后愈发深沉。一次次郑重而温暖的代祭扫服务,让这份思念不再有距离。

  苍柏围陵墓,青山存忠骨。舟山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232座烈士墓碑静静矗立,但有祭扫记录的仅占30%。“很多烈士牺牲时还很年轻,没有后代,有些可能是他们的亲人故友还不知道他们安葬在这里。”詹延广说。  

  于是,每一场祭扫,都成了一次历史的打捞。当烈士的名字被念出,他们便不再是无名的英雄,而是永远活在具体思念里的亲人、战友。守护着陵园的詹延广,常常感动,也常常感伤。

  “师万军烈士的儿子,已经70多岁了,但每年清明都会从山东青岛赶过来祭扫,风雨无阻,持续了十多年。”詹延广告诉记者,“有一位宁波的女士找到我们这儿,询问她舅舅是否安葬在这里。我一查,果然是,就带着她到烈士墓前去看了,她一下就跪在墓碑前嚎啕大哭。”

  詹延广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位30多岁的男士,来这里献花祭扫后,又默默地将陵园的所有墓碑全都擦拭了一遍。

  在詹延广看来,守护好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的安息之所,完成好烈士遗属的嘱托,既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对遗属的一种慰藉。每当看到遗属们欣慰满意的回复,他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英雄从未远去,我们永远铭记。在这岁岁坚守、年年祭扫中,藏着不曾褪色的深切思念,也刻着代代相继的精神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