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寻觅30载,终于找到蒋行水烈士之墓,烈士忠骨于今年迁入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安葬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烈士舅舅,我们回家”
何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第 01 版 )
“潮新闻”APP视频截图
□记者 何菁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草又绿,故人何归?
这个清明节,对于今年64岁的周文国来说,意义非凡。时隔80多年,他的烈士舅舅,终于“回家”了。
周文国的舅舅名叫蒋行水,1925年10月出生于普陀区勾山蒲岙村。1943年5月,这名年仅17岁的少年踏上革命之路,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蒋行水英勇抗敌,多次受伤。1952年,26岁的蒋行水因旧伤复发,在宁波市去世。
周文国一直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烈士舅舅的墓:“从小我就听母亲说,我有个舅舅,也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出去的,什么时候牺牲的,但一直没找到他的墓。她想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哥哥的墓。”
1995年,周文国在梦中梦到了舅舅蒋行水。那个梦,他至今难忘。自那天起,周文国踏上了寻找烈士舅舅之墓的路。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周文国开始写日记。30年间,他写下了100多篇日记。
在2011年4月23日的日记里,周文国写道:“凌晨,当时我在‘茂丰8’。船靠在台中26A码头装货,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在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寻找烈士舅舅。”
2012年3月,宁波鄞州区联合村村民余根华提供了重要线索,周文国第一时间找了过去。“但名字对不上,我舅舅叫蒋行水,但墓碑上是蒋行世,也无法查证。”他回忆道。
因为舅舅在宁波牺牲,这些年,周文国几乎拨打了宁波所有墓园的电话,均一无所获。蒋行水参加过解放天津、济南的战役,每次跑船到了天津、山东等地,周文国也会四处打探,但同样没有进展。
失望一次次席卷而来,但周文国从未放弃要带舅舅“回家”的想法。“几十年了,他一直在寻找,我们也很感动。”蒋行水的侄子蒋平说。
2024年9月15日,周文国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这一天我送船到迪拜,突然接到短信,经过多方考证,终于认定了蒋行世的墓就是舅舅墓的事实。”站在船头,周文国再也抑制不住眼泪。
因蒋行水主要参与新四军浙东游击战,因此家人一致决定,今年3月,将其迁入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将他安葬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见图)。入葬这天,家里的亲属几乎全部到场。“阿舅,回家嘞!”周文国一遍遍地呼唤。
因为工作原因,清明节当天,周文国漂泊在海上,无法回来祭扫。前几日,周文国及亲属近10人,来到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拜蒋行水。之前,每年清明节,周文国等家人只能到观碶头革命烈士陈列室怀念亲人。
祭扫这天,周文国为舅舅摆上了家乡带来的鹅肉,撒上了一捧来自家乡的泥土。
1951年,身负重伤的蒋行水进入宁波华美医院疗伤。周文国的外公接到县里通知去看他,离别时约定明年忙完春耕后再来看他,并问他想带点什么东西。蒋行水表示,希望尝尝家乡的鹅肉。可惜,这口家乡味,蒋行水终是没有等到。
70多年后,周文国特地为舅舅带来了这个家乡的味道。
浙东游击战中,新四军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解放同胞400万人,988名指战员牺牲,1858人负伤。
“战斗中,我舅舅表现英勇顽强,立过四次功,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三次,数次负伤。他就是一位英雄,是我们家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周文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