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业需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惟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4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惟馨

  王海星原本是帆张网船老大,2019年嵊泗县黄龙乡倡导发展近海养殖业时,他抓住政策机遇上岸转产养殖牡蛎。去年他养殖的牡蛎产量1.5万公斤,产值近15万元。今年首批养殖牡蛎又开始收割了(据《舟山日报》3月23日报道)。在做大贻贝产业的同时,嵊泗县开始探索牡蛎养殖,目前养殖面积已有2300多亩,年产量5600多吨。近海养殖异军突起无疑值得热切期待,因为舟山渔业需要传统捕捞、远洋渔业和近海养殖“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传统捕捞业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传统渔场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减船转产为大海减负。经过双管齐下的不懈努力,近海渔业资源已有复苏迹象,连濒临绝迹的大黄鱼也频频露头。越是如此,越要坚持让大海休养生息,切不可重蹈竭泽而渔的覆辙。

  传统渔业要“稳”,需要远洋渔业的“闯”和近海养殖的“试”来同时发力。唯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渔业才有望继续成为舟山的支柱产业,广大渔民也才能继续靠海吃海。经过40年的发展,舟山远洋渔业日渐发展壮大,去年全市远洋渔业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达到502亿元,走在了全国前列。相比之下,近海养殖始终是块短板,无论是规模还是种类都与其他沿海地区存在差距。

  舟山渔民善捕不善养,应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主观上对传统作业有路径依赖,客观上易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等等。而归根到底,还是养殖技术不如其他沿海地区造成的。眼下,舟山的深水养殖黄鱼之所以有了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背后就是靠养殖技术在支撑。嵊泗县近海养殖蓬勃兴起,同样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功劳。相比于出海捕捞的辛苦,渔民无疑更乐意在“家门口”耕海牧渔,关键是要有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海养殖的“试”无疑有赖于科研院所打头阵。事实上,“试”的项目并不少,有的甚至已经出了成果,只是还没能大面积推广。那就需要进一步把“试养池”养成“高产池”,进而把实验室搬到大海上,让更多的渔民产生“心动不如行动”的想法。

  补齐近海养殖短板,还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一破解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技术有专家传授、资金有优惠信贷、风险有保险兜底,相信嵊泗的养殖盛况也会在更广阔的海域渐次呈现。如此,舟山渔业的“三驾马车”终将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