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慈善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水映空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4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水映空
今年,市慈善总会计划安排2200万元用于救助,涵盖养老、助孤、助学、助医、助困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救助项目(据《舟山日报》3月22日报道)。最近几年,我市慈善救助能力不断增强,在方方面面的困难救助中体现出越来越显著的爱心之力。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爱心支撑,全社会理应齐心协力添砖加瓦,共同把慈善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共同富裕需要慈善助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构建旨在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其中,第三次分配是指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基础上向他人进行捐赠或无偿提供帮助,它是基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分配方式,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可见,烧旺慈善之火,有利于更好地呵护弱势群体,让共同富裕成色更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推进共同富裕,2024年舟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154元,同比增长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4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195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百姓生活越过越好,共同富裕日渐生成。
只不过,不错的人均收入之下还存在低收入人群,虽是小众却不可忽视。这些家底尚不殷实的弱势群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就难免陷入困境。另外,在舟经商务工的新居民中也有一部分困难人员,特别是在发生疾病时根本无力自救,只能靠社会施以援手。因此,防止少数困难群众返贫致贫,仍是不可懈怠的艰巨任务。
我市各级政府一直重视困难救助工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更是随经济增长而逐年提高。即便如此,面对“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有限的政府之力依然难以做到无所不帮。就比如,公共财政还做不到为所有看不起病的人全额买单。每逢这种情况,总能看到全社会暖流涌动,充分彰显了舟山这座爱心城市的温度。
人人养成做慈善的习惯
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慈善就要靠人人参与。政力有限、民力无穷,全国人民每人捐出1元钱就是14亿元多,舟山全市人民每人捐出1元钱也超过100万元,这是何等可观的民力资源。问题在于,1元钱虽然微不足道,但真要让每个人捐出1元钱也并非易事,因为再小的慈善也需要爱心驱动。
去年我市慈善受益人数10.71万人(次),参与捐款的爱心人士共10.43万人(次)。这组数据表明,我市的慈善总体上是“一帮一”状态,“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并非普遍现象。假如没有企业单位以及多次捐赠、大额捐赠的“慈善达人”挑大梁,“应救则救”的力度就会明显削弱。民众的参与度还不够高,这既是问题所在,也是潜力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广大市民正在踊跃加入“慈善大军”行列。市慈善总会阿福哥工作室联合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去年共开展网络众筹10起,募集善款116.44万余元,充分展现了民众的参与热情。这似乎说明,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同频共振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好了就多做慈善,正在成为更多人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美好选择。
人人养成做慈善的习惯,不仅可以使慈善救助更有力,还能让整座城市沐浴在爱的海洋里。经过几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市志愿者队伍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为慈善事业夯实了草根基础。
要更加注重爱心的培育
着眼于长远,慈善工作要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目前来看,全年安排2200万元慈善资金用于救助已相当不错,但不能仅从金额上来衡量慈善的意义,而应在募集善款的同时更加注重爱心的培育,使每一份捐赠都源于爱心并生发爱心。如此,慈善事业才能越做越大,从而更好地发挥第三次分配功能,为共同富裕撑起温暖的保护伞。
以往,一些单位在参与慈善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做法,如以一纸文件代替宣传发动,以统一标准代替自由认捐,让员工感到捐款是“被自愿”,捐多了像“出风头”,捐少了怕“不合群”,只能随大流“一捐了事”。这样一来,钱虽然捐了,但却很难体验到做慈善的良好感觉。
市慈善总会今年将积极探索“慈善进社区”模式,扩建扩容慈善文化基地,营造“人人可慈善 慈善惠人人”的浓厚氛围。从培植爱心做起,让大家完全出于自愿地帮助别人,并在参与慈善的过程中体验美好、享受乐趣,这样有利于逐渐养成一颗慈善之心。更多的市民把做慈善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慈善事业必定会有量的扩容也会有质的提升。
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和情感认知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慈善倾向,比如有的人对上不起学的孩子特别同情,而有的人更关心残疾人的境遇,等等。市慈善总会将着力优化实施品牌项目,推出慈善助学激励金,升级打造“圆梦大学”项目,想必会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培育爱心,就得从尊重个性化、顺应多样化做起,通过创新慈善模式来实现“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此,人人可做慈善,人人愿做慈善,慈善这把火就能烧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