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行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

生命接力不断上演 无私大爱生生不息

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6208人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

岑瑜 李开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3日 第 02 版 )

  □记者 岑瑜 通讯员 李开国

  本报讯  定海清陵的生命礼敬园,鲜花簇拥、翠柏含肃,镌刻着31位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名字的纪念碑静立着。昨天上午,市红十字会在这里举行缅怀纪念活动,志愿者、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向捐献者表达无尽哀思与崇高敬意。

  站在纪念碑前,夏晨萱的父亲默默凝视着女儿的照片,久久伫立着。虽然女儿已经离开了13个年头,但他仍很思念女儿。2012年,年仅13岁不幸病逝的夏晨萱成为我市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余东臻的父亲给儿子带来了花篮,每年这个时候,他总会看着儿子的照片悄悄抹泪。2020年,当时只有7岁的余东臻因意外重伤离世,父母强忍悲痛捐献了他的心脏、肝脏、肾脏和眼角膜,让7名患者重获新生。

  今年的纪念碑上,新增了3位志愿者的名字。其中年龄最小的仅出生10余天,这位小志愿者因病过世,母亲最终决定将其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另外2位新增的志愿者分别为75岁去世的沈行土和87岁去世的苏士铭。

  苏士铭生于浙江嘉善,毕业后投身海岛卫生事业,在舟山“工作了一辈子”,曾担任舟山市环保局局长等职。苏士铭离世后,捐献眼角膜让患者重见光明,将遗体捐献给母校嘉兴大学用于医学教育。

  沈行土是定海大猫岛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生前表示“如果社会需要我,我就把自己都捐献出去”。沈行土病逝后,他的儿子儿媳妇遵照他的遗愿将其眼角膜捐献了出去。儿媳妇沈洁说,虽然至今家里仍有些亲戚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但她心里觉得公公很伟大。

  挽救垂危生命、服务医学发展,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是生命接力、传递大爱的善行义举。十多年来,这样的感人故事在岛城接续上演,无私大爱在海天之间生生不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208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