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火了 博士多了

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03日 第 02 版 )

  点滴录 小小

  浙海大至今已建成市级以上博士创新站16家,其中省级博士创新站5家,诸多博士参与校企科研合作,他们把才学用到“车间里”“大海上”,为“一条鱼”全产业量科技赋能(据《舟山日报》2月20日报道)。博士们的身影活跃在科研一线,让海洋产业科技感十足,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博士的数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记得舟山打破博士“零的记录”是在2001年,有关部门从沈阳工业大学引进了一位担任副教授的女博士。当时的市委书记专程来到市计划委员会看望刚刚迎来的第一位博士,并指示要做好筑巢引凤工作,落实好人才工程这一舟山新世纪的一号工程(2001年3月2日《舟山日报》刊有报道《舟山来了女博士》)。

  24年后的今天,舟山早已博士成群。去年,我市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海洋特色人才港,增值赋能舟山“985”行动,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首轮推出了189个博士岗位需求,涵盖东海实验室、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医院、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等26家单位,涉及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海洋技术、食品科学、水产、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手笔之大与24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难发现,博士数量的几何级增加是与舟山跨越式发展相同步的。产业层次低、科研条件差,缺少博士的用武之地,要想引进自然得花九牛二虎之力。舟山火了,博士自然多了;博士多了,舟山就会更火。良性循环一旦开启,舟山必定越来越好。

  当下的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正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以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在诸多领域寻求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博士虽多也依然嫌少,引才聚才还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