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23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简之
在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自动化农业设施设备、农业种植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无人驾驶农机等新设备、新模式、新技术得到全面应用,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1998年出生的周理达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来这里工作一年多了,他说:“一个人管理几千亩土地,我很有成就感。”在近万亩的田野里,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穿梭忙碌,这样的劳动场景既令人震撼也引人思索。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就必须在发展规模农业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既要看亩均产出
又要算人均创收
“一个人管理几千亩土地”的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了农业致富的美好愿景。科技赋能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亩均产出,还在于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投入,使人均创收达到留住大学毕业生的程度。也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才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现实中,农民“种地不致富”现象普遍存在。即使年景不错、收成不赖,总体上算是丰收了,但一做除法,人均创收也并不多,还不如外出打工更挣钱。尤其在海岛地区,有限的土地更难以留住年轻人,这也是一些村庄只有老人留守的原因之一。人气不旺,乡村又如何振兴?
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由岱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岱东镇与县农发集团合作,组织沙洋村、龙头村近300名农户种植了400亩沙地萝卜,通过“农业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让农民“种”无忧、“销”不愁,带动沙洋萝卜去年产值约280万元。
这无疑是政府助农致富的一个成功案例,众多农户靠种植沙地萝卜增加了收入,可谓皆大欢喜。但即使如此,也依然吸引不了年轻人返乡务农。道理很简单,种一季萝卜人均创收不到万元,这可以调动赋闲老农的积极性,但对于青壮劳力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老年人总有扛不动锄头的那一天,未来需要现代化农业唱主角。就如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那样,让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能者多劳”。这就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洗脚上岸”的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土地就能更好地流转、集中起来,在科技赋能下赢得更大的丰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合理的政策环境下,农民可以选择边种地边做其他生意,也可以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人气回归、资本下乡, 就不愁美丽乡村不振兴。
最近几年,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崛起,一些乡村凭借地利优势成为发展热土,项目引进、企业落地后释放出大量就业机会,为当地农户“洗脚上岸”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企业作为农产品的需求侧,有力拉动了周边乡村的订单农业,使菜农、果农的收入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对农业增收、乡村振兴同样起到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全域旅游的蓬勃兴起,美丽经济成为越来越多乡村的主导产业。广大农户不仅在观光游、采摘游中收入颇丰,还纷纷兴办民宿、餐饮等行业,不断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拨年轻创客“下乡进村热”,使乡村游业态更加时尚。
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渠道增多,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机会。在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同时,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广大农户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观光农业,建设“菜篮子”种植基地,不断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田园新貌。岱东镇倾力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业态综合提升工程——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半海半田半片街”海岛大花园新景象,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让更多农民
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最初家人并不支持我从事农业。前段时间,我接受了媒体采访,我爸把报道的链接发到了家族群。我觉得这是他对我的一种认可。”身为“麦田守望者”的周理达,今年回家过年显得信心满满。确实,能成为“一个人管理几千亩土地”的现代农民,足可引以为傲。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可以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还能将更多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选择发家致富的门路。如此,农业丰收更有保障,乡村振兴更具底气。顺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也就水到渠成。在我市一些先发乡村,自然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庶,这样的田园生活怎能不让城里人羡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当今乡村也同样如此。没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富余劳动力就无法转移,现代农业也就难以孤军深入。否则,“空壳化”的乡村难免振兴乏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理应成为各个层面的积极行动。最近,定海“古樟驿”分外热闹,“乡村简餐+特产市集”吸引了大批市民打卡。村干部亲自下场张罗一切,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为缺乏经验的村民就业创业打前站、作示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共富不共富,关键在乡村。一手推进现代农业,一手拓宽增收渠道,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蹄急步稳,“希望的田野”必将春光无限。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就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