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海岸牌坊”开始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23日 第 02 版 )
□李海州
到普陀山游玩,从哪里开始最合适?个人觉得,应该从“海岸牌坊”开始……
现在大部分游客走的线路是,从普陀山客运站码头出来,到右手边的中巴候车点,选择目的地后排队等车,上了车就直接到目的地。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只注重结果,忽略开始和过程,其实很多时候,每次的结果,都源于开始。去普陀山游玩也好,礼佛也好,从“海岸牌坊”开始很有意义。
“海岸牌坊”离现在的普陀正山门不远,就在它的右前方。史料记载,“海岸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迄今已有290余年。最初为一座简易的木制华表,1919年由陈性良募捐改建成混凝土结构,高约9米、宽8米,三门四柱结构,修葺一新后的牌坊,琉顶翠瓦,重檐挑角,檐下绘有精致的花纹图案,凭海矗立,蔚为壮观。
我很好奇陈性良居士为什么会捐赠“海岸牌坊”,机缘巧合,看到了印光法师撰写的《建海岸牌坊功德碑》,才知道事情缘由。据载:陈性良夫人胡氏,笃信佛法,年三十余,无子,行善益力,不久腹有娠,将及产期,得大病,二十九日不进饮食,不能言语,名医束手。一夕,梦一老媪,手持莲花,对夫人道:“汝因宿业,罹此恶疾,幸植善根深,所以我从南海来慰汝。”随以莲花拂拭周身,说:“拂汝业障,好生嘉儿。”胡氏遂觉身心清凉,爽快莫喻。次日即生一子,适为三月三日上巳佳辰。陈性良沐此深恩,报恩心切,乃于海岸处兴建水泥牌坊一座。
印光法师撰写的功德碑,把“海岸牌坊”与母亲、子女的生命紧紧联系起来,在孕妇生病苦难中,有了信仰和寄托,新生命开始了。蒋瞰的《山居普陀》中,她提到自己三十还是单身,却在普陀山遇到了爱情和婚姻,山居普陀的一年里,又有了宝贝女儿“如意”。如今,到普陀山祈求“观音送子”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有自己神奇的经历和故事,仔细想生命开始,有时确实很神秘。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开始只有一次,而人生的开始却有很多,就像季节的变换一样,春季鸟语花香,夏季生命旺盛,秋季衰落凋落,冬季万物沉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今天,你来到普陀山,从“海岸牌坊”开始,也许就是人生一次新的开始。
“海岸牌坊”的外面,朝南面的下方,是阔十余米、长百余米的条石道头,即是短姑道头,又称短姑圣迹、短姑古迹,相传为观音大士显迹处,是旧时上普陀山的天然船埠,那时的香客游人,皆从这里泊船登岸。道头两侧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矶石,浑实圆朴,苍苔斑驳,镌有“短姑古迹”“慈航普渡”“乐土”等题刻,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其中最大一石镌就是“短姑古迹”,后来又塑了一个双手合十礼佛女子铜塑像,这里是有个传说的。
相传元末明初,有姑嫂两人远涉重洋来山朝圣。两人发愿礼佛,渡莲花洋,朝山进香,船抵普陀山,不巧小姑“天癸”(月事)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埋怨)小姑身体不洁,不宜礼佛,便留姑在船。独自去寺院上香拜观音。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饥肠难耐。正在此时,一村妇持食盒送至小姑船中,说是她嫂嫂托其捎来。其嫂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前事,嫂愕然不知,以为神异。忙又回宝陀寺,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
在“短姑道头”面朝大海,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脸庞,汹涌澎湃的海水拍着码头,姑嫂礼佛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嫂子通过“海岸牌坊”到了寺庙,却没有真正礼到佛,观音去送饭了;小姑没上山在“海岸牌坊”外却已礼到佛了。在现实中也常常有类似情况,有些人以为得到了,其实什么都没有;有些人表面看,什么都没有,其实是最有的。
顺着短姑道头向“海岸牌坊”走,牌坊的题词越来越清晰,正门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匾额,门柱上刻有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这些题词满满禅味。进了“海岸牌坊”的门,普陀山行程正式开始了。
“海岸牌坊”往里,是回澜亭,黄墙飞檐,亭中设石凳,供候船者小憩。亭内有碑,碑文是九世班禅以汉藏两种文字著成,文曰:“海中山岛真古奇,巅上多为慈航法。”壁间嵌有印光法师所撰《建海岸牌坊功德碑》,字迹已模糊。从回澜亭望向南天门,海边路上有几组十分形象的青铜雕像,既有传说中的观音大士的侍童“善财童子”红孩儿的塑像,也有前来普陀山拜佛的各色人等塑像,惟妙惟肖。
转身回望“海岸牌坊”背面,还有两对楹联,一联为:“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一联为“到这山来,末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波岸须早回头”,题额为“回头是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曾出现在元代《度柳翠》故事里,“世俗人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用哲学观点来解释,开始与结束是因果关系。开始决定了结束,结束又是新的开始。在当下这个既功利,又快捷的社会里,很多人都不重视开始,要的都是结果。但我们要记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云集普陀朝圣境,牌坊门前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