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馆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空间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20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李海州

  近日,位于鲁家峙岛的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这一新晋艺术地标,并参观开馆首展“共栖之舟”(据《舟山日报》12月8日报道)。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核和灵魂,那么美术馆就是城市的核心文化符号之一。美术馆不仅是艺术收藏与展出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形象的展示,在无形中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空间的品质。

  目前,国内美术馆千馆一面的现象还很普遍,很多馆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与当地文化的链接也非常有限,但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不一样,在定位上就显示出浓浓的“海味”,地域标识性极强。该美术馆外观如波涛中的“海礁”,保留了原船厂的许多元素,同时运用大量的回收材料,如有海洋气息的旧砖瓦,场馆的设计感很有海洋特色,让人沉浸式感受海洋文化气息。

  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首展相当成功,名为“共栖之舟”,馆展分为“舟行之屿”“东海之湄”“未来之海”三个篇章,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蕴藏对海洋文化的思考和探索。开馆展近一半展出作品为全新在地性创作,以舟山的人文精神底色为基底,以多元媒介为载体,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等,并融入声音艺术、空间装置、AI技术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视角讲述各自心底的“东海故事”。该美术馆把曾经的旧船厂变成了在地艺术与当代艺术交融的新地标,它里面的艺术品被赋予传递舟山海洋城市形象、文化和情感的力量,而建筑本身更是舟山海洋城市的形象标志。

  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品展示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生活空间。笔者认为美术馆要突破人和艺术的边界,还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拉近人和艺术的距离,让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融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的文化服务体系还要不断完善,让其成为艺术家的殿堂、大众的厅堂、学子的课堂,形成展览、教育、文创、社区服务等多个服务功能,达到积攒文化财富、保护文明遗存作用,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空间,引导大众享受文化成果。

  美术馆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比如在展览中融入前沿科技,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进一步丰富观展体验。还可在展览的互动装置中创作艺术作品,保存作品,甚至将其印制在服装或日常物品上,激发观众的创作欲望,使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作者。在时机成熟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模式,开创线上展厅、云课堂等创新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观众可以不受地域的约束,随时随地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期待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美术馆,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发现美、感悟美、享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