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的横街鱼市
谢良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18日 第 05 版 )
□谢良宏
岱山东沙古镇曾是舟山群岛上的著名渔港,也是近现代浙东沿海的繁华商埠。这次我漫步在古镇,悠幽的小巷,古色古香的渔家四合院,以及处处留着古印记的店铺商号,让我感受到昔日东沙浓郁的渔都风情。
东沙位于岱山本岛的西北,面积约5平方公里。它的建置可追溯到唐朝。随着渔业的兴起,四方居民和百作工匠也开始慢慢聚居,日久成市。据《中国渔业史》记载:1917年鱼汛,停泊在东沙洋面的渔船计有12601艘,渔民多达八万人,形成了东沙历史上著名的“横街鱼市”。
说起鱼市,那是一条十尺来宽的狭长的石板巷道。巷道两旁,店铺林立,一度是古镇主要的集市。农家田地上收获的蔬菜瓜果,渔家海涂中捕捞的蛏蛤鱼虾,都到这条横街上来交易。因此,横街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尤其是设渔行的那些街面,生意更是兴隆。渔船一到,渔民们以最快的速度从海边急匆匆地赶往横街,为保证新鲜,渔民们双肩轮换,一路疾行,途中并不歇脚,其速度绝不亚于《水浒传》的“神行太保”。待鱼货一到,渔行门口立刻摆开一长溜装满海鲜的圆篰篮,亮晶晶的黄鱼、鲳鱼、白虾、红绿头,色彩斑斓的虾虫孱、白蟹、石斑鱼……黄鳗龇露着锋利的牙齿,望潮舒展着淡红色的肉爪,弹涂扭动着花褐的身躯,让人眼花缭乱。鱼市瞬间活跃热闹起来了,渔行里的人抄起那个大海螺鼓着腮帮一吹:“嘟——嘟——嘟!”这熟悉的螺号声告诉人们鱼货到了!于是横街里很快挤满了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的顾客。人们提着竹篮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鱼虾。这时候,最忙碌的是鱼市里的“秤手”了。他一边称货,一边报账,应接不暇。老秤手有一手快算账目的绝活,只要他一按准斤两,便可立刻报出金额来,分毫不差。秤手用拖着长音的唱喏报账,煞是好听:“丰号——丰上账口来!黄鱼——!七元九角口来!”原来,那个“丰”是鱼贩的名号。账房一听,便会把这笔账记在丰字号的名下,待收市后再结账。几公斤重的黄鱼鮸鱼、马鲛鱼个儿大,便用刀斧切开。大鱼切成了小块,一下子就被候在旁边的顾客们捞个精光。鱼市一散,那些透骨新鲜的鱼虾早已成了家家餐桌上美滋滋、香喷喷的下酒佳肴了。与鱼货交易相伴,东沙的横街又诞生了一批著名商号,如“严永顺米庄”“三阳泰南货”“聚泰祥布店”等等。早在1933年,上海《申报》曾刊登一则消息称:“东沙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浙东之罕见。”
晚清诗人竹生曾在《乡村竹枝词》中写道:“岱山海物满街途,大水鱼多小水无。盈市腥风吹扑鼻,更余肩贩到门呼。”而横街的鱼市或许与其他地方的鱼市有所相同。有时也属于潮水市,平时空空荡荡,货到热热闹闹。因此,有人曾用“神仙——老虎——狗”来形容那些鱼贩子。逢小水潮没挑运活计的辰光,鱼贩们喜欢凑在庙角里晒太阳,海阔天空地吹牛皮,当街喝着老酒,真似神仙般的生活过得快活;一旦大水潮一到,他们拿起扁担撒开双腿去贩鱼,就像老虎扑食一样勇猛;当鱼货卖光,鱼市散尽,那紧张的神经便一下子松弛了,他们又会像狗一般懒懒散散。其实,鱼贩们是相当辛苦的,特别是在夜潮头里贩货,得在夜间赶路,照明的也只有天边的一弯残月和几颗星星。要是碰到本岛农忙“双抢”季节,鱼贩们就得打起“游击战”来,他们走村串巷挑着鱼虾送货上门,且边挑边喊:“买下饭啰!透骨新鲜格玉饭虾、梅童鱼!”待一担鱼货买完,人也口干舌燥,四肢乏力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嘴巴喊得出莲花,脚骨奔嘞弹琵琶。”
每年的八月,是东海白蟹旺捕的季节。那时,古镇周边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磨蟹酱,备 “长年下饭”。而横街的鱼市也差不多每天都能销售几万公斤的白蟹。在这些日子里,你随便从哪家村落院子里经过,总能听到“咕格吱”“咕格吱”的石磨声。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那些白蟹都得靠鱼贩们凭双肩一担担挑出去,其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了。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古镇的横街还在,店铺的痕迹也犹在。然而,那里的热闹鱼市早已成为了历史,它像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经历着时代的变迁。
悠久的历史、繁荣的商贸,已形成了东沙古镇特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