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东海絮语》:点滴中呈现千岛之城完善轨迹
俞浙前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10日 第 05 版 )
□俞浙前
翻开《东海絮语》的扉页,白纸黑字下是30余年间千岛之城的社会面貌,质朴简洁的语言道尽一位新闻人满怀社会责任感的拳拳之心。
这本新闻评论作品选编,汇集了作者林上军所撰写的新闻评论精品之作,书中所呈现的,不仅是一篇篇精炼、深刻的文字,也是能够洞察新闻事件的本质,透过表面看到背后真相的深邃目光。
三十余年笔耕为社会民生发声
“舟山径流年际变幅很大……我市水资源贫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供需矛盾现象……因此,解决未来城区生活用水及临港工业用水的途径,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还需改善水利运行机制、改革水利投资机制、增强节水意识、改善用水价格体系……”2005年4月,面对舟山又一次旱情,林上军写下评论《舟山水资源凸显供需矛盾》,同一时期,他还写了《构建供水安全体系任重道远》等系列评论见诸媒体。触动他的,是民众以及各行各业面对旱情天灾时的无奈和困顿。“在水井旁排队等着打水,家里的水桶、脸盆甚至矿泉水瓶都贮满了水,宾馆里定时供水,企业以海水替代淡水,渔船充冰发生困难……”他在文章中描述着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供水体系建设是城市大事,又关系千家万户,但对于普通民众、企业来说,即使有所建议亦难以置喙。此中,一位愿意担起道义的新闻记者,一篇篇来自基层、广泛调查的评论文章成为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林上军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早年扛过锄头也当过船员,九十年代投身新闻事业,先后供职于普陀广电局、舟山日报社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常年奋战于采编一线,历年发表作品数百万字,为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记者。他所经历的,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30余年在新闻战线的从业经历,让他以一个新闻人的独特视角和敏锐嗅觉,持续关注、审视社会变革中所透射的,与地方发展、民生事业息息相关的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并且愿意担当起社会责任去出言发声,于是也就有了如今这厚厚的两本《东海絮语》。上下册集纳的三百多篇评论,约95%在纸媒上发表过,最高级别是《人民日报》头版,其他刊载的纸媒有:《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舟山日报》《舟山晚报》等。
以“守望者”的姿态立德立功立言
有人说,新闻评论的文字,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诚然,短小精悍的新闻评论往往只是一家之言,但这种声音却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养分和良药。一篇优秀的评论中,作者与公众呼吸与共、感同身受,同时,也会以明确的观点、精炼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来左右公众的思绪,甚至影响其行为方式。毫不夸张地说,一位评论者,也是城市的“守望者”,他必须拥有时刻关注城市各个角落动态的精力、注视经济民生新变化的眼睛以及敢于担当勇于发声的心灵。林上军所拥有的这些特质,让他评论写作30余年仍能笔耕不辍,并且满怀豪气说出那句“评论员永远是年轻的”。
针对《东海絮语》这部评论作品集,有学者感叹,作者多年的辛勤笔耕堪比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是为立德、立功、立言。《让老年群体安然度夏》《养老院是否有点老》《切莫轻视暑期水上安全》《孩子坠楼安全警钟已经敲响》《抓课堂不忘抓食堂》体现的是作者对老人、孩子的拳拳关爱之心;《道德缺失抵消了科技进步》《保卫舌尖上的食盐安全》表达了作者对职业道德建设的担忧与重视;《不收礼还要能办事》《为新官理旧事叫好》《亲历一线才能触发“火花”》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当下公务人员应有的官德官品的清晰理解和感悟。这是“立德”。
在《英雄之举令人钦佩》里,有作者为外来打工者彭乾维立传褒奖之功;在《大力弘扬蚂蚁岛精神》作品里,有作者让“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成为浙江精神组成部分的呼吁建言之功;在《珍稀鱼类捕获媒体少些欢呼》《渔业资源恢复不止于上餐桌》《采挖野生兰花被刑拘的启示》《杜绝“白色污染”当常抓不懈》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持续关注各级保护自然纯净环境迫在眉睫的护生态之功。这是“立功”。
林上军300余篇新闻评论,专业性、逻辑性、思想性,包括文采都具备深厚功底,且有真知灼见,包罗了大量“士农工商学”方面的建言献策,写得有见地,有民本之策,深契发展之要,于当官为政者可作施政为民之参考,于文字工作者可作借鉴之范文,于芸芸学子,亦不失为作文答题优秀素材。这便是“立言”。
反思自省,蕴涵字里行间的宝贵品质
写评论,一来可以直抒胸臆,二来能把采访中得来的素材利用起来,当然有的还是主要材料。且很多时候,面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评论必须发声,否则就是失责……在历史的潮流中,我的评论虽没有激发起特别耀眼的浪花,但我也深感评论的力量……鉴于自身功底有限,我的评论总体上文采还是不够,思想深度也有待提升;回顾反思,有时该出手时没及时出手,留下遗憾。这就需要不断学习、持续练笔,以期倚马可待……
在“自序”中,林上军如此评价《东海絮语》。反思和自省正是一名评论作者始终需要坚持的宝贵品质,在他身上,这样的品质熠熠生辉。
《东海絮语》中的众多作品,结合海洋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个性化独特视角去观察现代发展轨迹,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社会担当。新闻评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保留一些清醒的声音,这些在评论集里都有良好体现。
浙江海洋大学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黄建钢教授如是评价《东海絮语》所呈现的社会人文价值。
与其说,《东海絮语》作者,自谦为“絮语”,倒不如说是作者长期卧在基层,在亲身感受的同时,通过思索、提炼、归纳总结,由感性到理性,个别到一般的思想飞跃。从而使人产生共鸣。难能可贵的是:一名地方记者,其眼光并非局限于一城一地,独到的嗅觉,敏锐的思维,宽广的胸怀,严谨的辩理,由此产生的众多佳作,屡屡获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杭州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在品读《东海絮语》之后写下这样的评价。
衷心祝贺你的《选编》出版问世!它有力佐证了你三十多年来好学上进辛勤笔耕,为党的新闻事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累累硕果。我为有你这位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挚友感到骄傲和欣慰!祝愿你保重身体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原普陀区广电局副局长林云芳寄语《东海絮语》,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