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洗脑”
周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27日 第 02 版 )
点滴录|周沫
日前,市民胡先生在普陀东港参加了一场养生讲座。当听到某品牌饮料和固体粉末具有保健功能,还对某些疾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时,胡先生冲动之下花9100元买下了6瓶“饮料”。事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怀疑商家作了虚假宣传,于是向普陀区消保委投诉。由于商品已经拆封,经调解商家退回了7450元(据《舟山晚报》9月25日报道)。这事儿,真值得引以为戒。
老年人普遍生活节俭,谁舍得花9100元买6瓶“饮料”?不过,假如这“饮料”能治病,当然得另当别论。一些商家就利用这一点,通过所谓的养生讲座对老年人进行“洗脑”,最终为了治病而“挥霍”一把。事实上,哪有什么“神奇饮料”?消保委工作人员发现,胡先生花大价钱买的“饮料”只是普通食品而已。
消保委工作人员认为,根据今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因而商家应当根据投诉人的要求进行退款。然而,一些养生讲座的举办者也会尽可能规避法律规定,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往往很难裁定。因此,大家还得谨防“洗脑”、捂紧口袋。
苏格拉底认为,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地里种上庄稼。各类针对老年人的养生讲座良莠难分、层出不穷,光靠整治是难以解决问题的。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求,更应积极组织公益性健康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让老年人可以方便地获得养生知识,从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防止慢性病有清醒的认识。老年人成了健康明白人,也就不容易被“洗脑”了。
法无禁止即可行,对以盈利为目的的养生讲座也不宜不分青红皂白一禁了之。但有关部门理当落实依法监管,尤其要让主办者划清营销与公益、保健与治疗的界限,做到泾渭分明、一目了然。这样一来,老年人就不会轻易陷进去,即使发生消费争议也容易分清是非依法处置。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
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