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改革,探索舟山特色服务路径
创业有“娘家” 就业更“丝滑”
石艳虹 何玟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14日 第 01 版 )
□记者 石艳虹 通讯员 何玟雁
在马岙创办知否西餐厅过程中,从店面租赁到装修,再到日常引流,胡杨芝、张静静、邵蓓蕾3名创业青年乐享“一条龙”创业服务;从舟山技师学院一毕业就入职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戴中豪在就业服务中感受到“稳”和“暖”……
近年来,我市聚焦创业就业需求和服务短板,推动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舟山特色的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路径。
【改革故事】
位于定海马岙村的“知否”西餐厅,是胡杨芝、张静静、邵蓓蕾3名创业青年一起创设的本土品牌西餐厅。
谈及在马岙创业时享受的服务,3名女孩直言:“非常满意!”
2022年,在东港和新城小试牛刀后,这3名创业青年瞅准马岙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决定在当地开一家餐饮店。彼时,马岙也启动了“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建设,推出了一揽子创业扶持政策。
租房是第一步。“如果我们自己找房源,跟农户谈,难度会比较大。”胡杨芝记得,当时她们联系马岙街道时,街道的舟山千年马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早有准备。
公司工作人员带着她们一家一家看店址,这些房子都是公司已经完成房屋收储和政策处理的。她们相中这一栋独栋别墅后,直接与公司签订了租赁协议。
随后的装修环节,3个姑娘总共投入了六七十万元。受益于乡创基地的创业扶持政策,她们获得了15万元的装修补贴,省下了一笔宝贵的资金。
地处乡村,人流是关键。马岙高频率举办的乡村游主题活动,为店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流作用。今年“五一”,马岙举办萌宠节活动当天,店里翻台就没有停过,接待食客超200人次。
前一段时间,台风“贝碧嘉”和“普拉桑”过境前后,千年马岙公司及时发布“防台”提醒,还送来了沙袋等防台物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大商场的物业服务。”胡杨芝给出高评价。
如今,“知否”已在东港、新城、马岙、东沙古镇均有营业店面,IP逐渐出圈。在创业的过程中,除了受益于当地的系列创业服务,胡杨芝她们还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评“大学生创业之星”等方式,得到市级层面的创业支持。
创业服务“一条龙”,就业同样有保障。工作3年,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的精测员戴中豪,谈及自己“丝滑就业”的经历,仍觉庆幸。
2021年,戴中豪自舟山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通过人社部门搭建的就业见习基地这一“直通”就业平台,到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见习。公司配置了带教师傅“手把手”教学。见习后,他留了下来,目前月薪已涨到7000多元。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氛围都让他感到满意。
此外,戴中豪还享受到了我市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补贴政策。2022年起,他每个月能收到800元的就业补贴。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改革成效】
为“返乡人”成为“兴乡人”提供服务支持,我市创新打造“园区无围墙、项目无边界、政策无差异、服务无盲区”的海岛特色创业模式,成功培育出圈“三毛”文化IP、蚂蚁岛“红色文旅+”、展茅“新潮网红打卡地”等特色鲜明的海岛乡创基地9家,集聚各类创客247家,就近带动3200余人就业。
让大学生群体就业更“丝滑”,我市组建了“创就蔚蓝”政校企联盟。13家政府单位、12家市内外高校、27家重点企业和4家乡创基地加入联盟,促成实训基地建设、见习基地建设等合作16项,合力推进高校毕业生群体来舟就业创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5354人,同比增长7.6%。
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舟生活成本较高、稳定就业难等现实问题,我市与对口协作地区四川省达州市合作探索了新的劳务协作模式。创新实施“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舟山人社、教育、住建、医保等七部门联动,推出4个方面13条保障措施,为来舟务工的达州籍“新舟山人”提供配偶就业帮扶、子女就近就学、租赁用房保障、同城医疗共享等服务。
此外,我市还建成9家零工市场、13家零工驿站,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生态圈”,累计发布灵活就业岗位2.1万个,服务零工超8300人次。
市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0.6万人次;累计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超过5.7万人次,重点群体帮扶率在99%以上,居全省前列;累计扶持创业6768人次,带动就业1.4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