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期待养老护理开启美丽蝶变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11日 第 05 版 )
海客谈丨一叶扁舟
日前,市民政局、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聚焦我市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难点痛点,推出扩宽来源渠道、深化培育机制、加强使用管理、健全激励保障等四大举措,着力建设储备充足、职业规范、稳定持续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自7月23日“民生面对面·书记市长走进基层单元”活动聚焦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以来,有关部门紧锣密鼓落实相关工作,很快出台了实施意见并梳理出25条任务清单。人们有理由期待,养老护理行业即将开启美丽蝶变。
观念之变
“养老护理人才”成为《实施意见》的主题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会把“人才”和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挂起钩来。即使在“民生面对面·书记市长走进基层单元”活动中,参会代表也是要求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直接提“养老护理人才”,应该自有深意在其中。
想想也是,养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没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寻常人等还真的很难胜任,能够胜任的岂不就是人才?这样一说,养老护理就有了职业门槛,而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做清洁工虽然也需要掌握一定技能,但无论是难度系数还是质量要求都不能与养老护理相提并论。用“人才”来照料老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人入行快递外卖行业,其中还不乏大学生、研究生,却鲜有人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内中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其中之一大概就是嫌这项工作太“低端”。人是最宝贵的,服务老人的工作本属“高端”才对。但放眼望去,做养老护理的多是上了年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有文化的年轻人怎能放得下身段屈就?
都说年轻人应该转变择业观念,但首先要变的恐怕是职业形象。“养老护理人才”的提法不仅提升了职业门槛,还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认同感、荣誉感,进而引导全社会的观念之变。从事养老护理工作需要具备营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非人才不可为也。有了这样的定位,再有优渥的人才待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一行业。
格局之变
《实施意见》围绕拓宽养老护理人才来源渠道、深化养老护理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养老护理人才使用管理、健全养老护理人才激励保障四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涉及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样显然有利于促进养老护理行业的格局之变,称之为“重塑”也毫不为过。
养老护理是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关系到老人安康和社会和谐。但长期以来,一直没能建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养老护理“正规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社会需求。散兵游勇式的从业人员不仅业务技能参差不齐,职业道德也难以恭维,这就难免成为社会痛点。有了推进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揽子新政,养老护理的“正规军”就有望呼之欲出。
只有“拉郎配”的个体中介,缺乏正规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注定难有高质量的养老护理服务。优惠政策引领、奖补政策助推,大力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显然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各路人才。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行业管理、落实奖惩措施,定能逐步造就一支养老护理“正规军”。
观念之变促进格局之变,格局之变催化观念之变。良性互动一旦形成,养老护理行业就会越来越好。建立市域一体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教育,支持各类院校设置老年护理、养老康养与养生、老年医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支持相关院校联合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这些举措将源源不断生成养老护理后备人才。
社会之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舟山的老龄化程度排在全省前列,理当积极推进具有海岛特色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为千家万户解忧,为社会发展减负。
其中,养老护理当属重中之重。唯有加快推进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让老龄化社会多些从容、少些焦虑。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凡家中有一位生活不能自理,抑或生病住院的老人,子女难免忙得团团转。而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大,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床前尽孝更难做到。一边要忙事业,一边要管老人,“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形相当普遍。唯有优化养老护理公共服务,才能使老来不愁、尽孝不难,这样整个社会也才能轻装前行。
为了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忙得团团转”的困境,我国从2010年起开始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多家医院都推出了无陪护病房(据《舟山晚报》9月11日报道)。令人遗憾的是,经过长达14年的试点,无陪护病房的推广范围却极其有限,好事多磨的卡点多半在于护理力量跟不上。我市积极推进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或有可能率先普及无陪护病房,果能如此真是善莫大焉。
老人无忧,子女才会无忧,社会才会无忧。有了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实可谓百姓之幸、城市之幸,这也是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定心丸”。由此可见,养老护理一旦开启美丽蝶变,必将带来深刻的社会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