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岛蔬菜能否自给值得探究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0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月湖
近日,位于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村站岗兵区域的蔬菜大棚迎来丰收,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蔬菜。这是东极镇第一座蔬菜大棚,建筑面积576平方米,采用了抗风等级达14级的钢管支架和塑料薄膜结构,于今年5月初动工建设,7月下旬竣工投产,眼下第一批蔬菜已经上市,效率还真不低(据《舟山日报》9月10日报道)。据东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座蔬菜大棚的建成投用,有效解决了小岛蔬菜供应的难题,实现了东极镇居民从“靠天吃菜”到“自给自足”的转变。下一步,该镇计划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大棚蔬菜种植产量和品质,这无疑是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
小岛也能实现“吃菜不愁”
海岛土地资源有限导致蔬菜不能自给,而依赖外部供应又难免因运输成本高、途中损耗大而导致菜价贵,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但事实上,并无权威数据支持这一说法,所谓的“海岛蔬菜不能自给”多半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的结果。
舟山蔬菜要靠外地运入,越是偏远小岛越是吃菜难,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存在即合理吗?不信邪的东极人终于建起了能抗14级大风的蔬菜大棚,让当地居民吃上了新鲜的本岛蔬菜。这股迎难而上的劲,让人想起“庙子湖精神”。多年前生活更苦、供应更难,驻守庙子湖的官兵就是利用边边角角的零星土地开荒种菜的。
“以前,阿拉吃蔬菜主要靠外部供应。天气不好时,船班停航,就很难吃到新鲜蔬菜。现在建起了蔬菜大棚,阿拉吃菜问题不用愁了!”庙子湖村村民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也值得深入思考。东极诸岛土地稀缺且“地无三尺平”,竟能通过建设大棚实现“吃菜不愁”,海岛蔬菜能否自给的问题岂不是有了论证的余地?
事实上,无论是大岛还是小岛,种菜的地挤挤总会有的。舟山的农户一直热衷于种菜,外地种植大户也有前来舟山承包土地的,而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更是覆盖各县区,就连陆域面积最小的嵊泗县也于2022年建起了占地面积37.71亩、年产蔬菜500吨的海岛保障型蔬菜基地。
就在9月10日上午,舟山市海岛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先导区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普陀区朱家尖的原曙光农场,总规划面积622.5亩(据《舟山日报》9月11日报道)。以先导区为引领,推动市、县、乡镇梯级蔬菜保供发展,推动海岛蔬菜保供体系提级改造,海岛“菜篮子”必将越来越稳。届时,将民间的、政府的所有产能加起来,离海岛蔬菜自给还有多远?这笔账很有必要算一算。
让“巴掌地”成为“共富地”
人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一边是外地蔬菜长驱直入,一边是本地蔬菜销路不畅,以至于媒体总要不时帮遭遇“卖难”的菜农“吆喝”。同样司空见惯的是,在城区菜场菜价贵的季节,一些“马大嫂”热衷于坐着公交车去乡镇集市,向自产自销的当地菜农买便宜菜。种种迹象表明,一旦能够将资源统筹起来,完全有望提高海岛蔬菜的自给率。
当然,在市场经济时代,不能片面地追求“自给自足”,而更应该从市场保障、经济效益等多维度综合考量“蔬菜从哪里进”的问题,“舍近求远”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相比于零敲碎打地组织本地货源,从蔬菜产地按合同大批量进货往往供给更稳定、成本更低廉,这也是自产自销的菜农很难进入批发市场而只能“提篮小卖”的原因。
仅从“保供应”的角度考虑问题至少是不全面的。海岛地区的农户承包地规模小、出产少,假如因此难入市场的“法眼”,也就难免影响千家万户的收成。因此,更多地考虑“保民生”,理应优先采购当地农户的蔬菜,这样不仅可以让“巴掌地”成为“共富地”,还能提高海岛蔬菜的自给率。
开通从菜地到市场的直通车并非易事,这需要一家一户的农户按合同保质保量供应蔬菜,更需要政府与市场联手打造高效运行的供销网络,遇到自然灾害不仅要有保险托底,还要有“外供”补缺,实可谓是牵涉广泛的系统工程。万事开头难,相信只要组织有力、落实有效,农户种菜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也有望不治而愈。
精准架构“双循环”渠道
东极镇的蔬菜大棚有效解决了蔬菜供应难题,实现了小岛居民从“靠天吃菜”到“自给自足”的可喜转变,这无疑是可喜可贺的。但这一切毕竟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实际运行中或许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大棚培育的蔬菜品种是否会过于单一?再比如,规模扩大后蔬菜成熟季产量是否会过剩?诸如此类的问题提醒人们,在注重蔬菜自给率的同时,也要避免形成“岛”自为战的封闭格局,使蔬菜有序流转起来,从而更好地调节余缺、保障供给。
舟山岛屿众多,而不同的小岛不仅土地资源不均衡,农产品也往往因土壤、气候条件的差异而呈现一岛一特色。有的小岛蔬菜产量不小,但品种单一,买与卖的需求同时存在。因此,海岛蔬菜自给应该建立在全市一盘棋的基础上,通过形成市内大循环实现互通的目的。这样也有利于因地制宜促进规模经营、培育名优特产,为舟山蔬菜“走出去”积极创造条件。
从目前的产业基础看,舟山蔬菜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还难以实现自给自足,这就需要在促进本地蔬菜供应的同时,继续巩固和发展与相关蔬菜产地的合作关系,源源不断地为海岛“菜篮子”引入各类优质蔬菜。另外,也要疏通本地蔬菜的外销渠道,利用市外大循环体系及时排解本地富余蔬菜的季节性“难卖”问题。
东极镇勇于打破“靠天吃菜”的宿命,积极采取措施实现蔬菜“自给自足”,这无疑给更多小岛鼓了劲,并且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在因岛制宜各自努力的基础上,积极架构基于顶层设计的市内市外“双循环”蔬菜流通渠道,必将更加有效地保障海岛蔬菜供应,促进农户种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