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海洋特色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韩国勇 侯晓雯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9日 第 03 版 )
□韩国勇 侯晓雯
一、海洋特色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市委八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关键所在。会议明确提出,舟山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海洋经济发展、城乡融合、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被视为培育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推动海洋产业升级的关键,也能有效提升舟山的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亟须一批既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海洋特色高职技能型人才。“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舟山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该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能推动舟山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港口物流和船舶制造等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够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升舟山在国家海洋经济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海洋特色高职技能型人才,是推动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海洋特色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特别是在船舶制造、港口管理等核心领域,校企合作应更加紧密,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计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企业中获得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岗位适应性和职业素养。校企合作的深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行业需求对接,还能为企业输送符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紧跟海洋产业发展需求。随着海洋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的最新需求及时更新课程设置。结合市委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海洋经济管理制度”和“构建海洋产业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是在新技术应用、智能制造和绿色科技等前沿领域,通过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其未来在海洋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3.加大对海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应当依托现有的海洋教育资源,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院校,进一步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加强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打造国际化海洋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学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学术交流,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时,应鼓励校内外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制定培养方案,确保海洋领域急需人才的持续输出。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舟山市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并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将最新的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舟山市可以参考国际标准,逐步建立与海洋产业相关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舟山的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可以在港口物流、船舶制造等领域,建立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资质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更将有助于舟山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海洋技能型人才,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市的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海洋特色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加强思政育人等多维度的改革措施,舟山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