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赛事“流量”还应变出更多“留量”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27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丨一叶扁舟
8月4日,为期3天的2024年中国乒协国青和国少集训队浙江选拔赛(第五期)在舟山体育馆落下帷幕。作为中国乒协面向社会、学校、俱乐部和个人公开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的一场重要赛事,全省近900名乒乓小将齐聚舟山争夺9个年龄段共36个出线名额,也带火了一拨文旅消费。作为东道主的舟山,在为赛事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还将赛事“流量”变为文旅消费“留量”,这固然是一种双赢。只不过,如何把赛事“流量”充分转化成“留量”和“增量”,仍值得深入探究。
赛事搭台,文旅唱戏
“留量”壮观令人喜
举办体育赛事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早已是普遍共识。经历过北京奥运、杭州亚运后,各大城市争相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更是高涨,正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舟山同样不甘落后。近年来,凭借好空气、好风景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我市不断引进各类赛事,并且日益显现赛事搭台、文旅唱戏的溢出效应,文旅消费的“留量”越来越可观。
此前的舟山铁人三项赛、环舟山骑游大会、海岛斯巴达勇士赛舟山站等多项体育赛事,都拉动了“吃住游娱购”全链条增长。这次乒乓球赛事因为选手都是孩子,促使选手和陪同人员比例达到了1比3甚至1比4,总流量近4000人。汉庭舟山新城酒店地处商务区,平时周五到周日的入住率会下降,这次因为接待赛事而使周末客房的入住率在90%以上。3天比赛的吃住本身就是不小的消费,打完比赛一家一户纷纷启动“跳岛游”模式,更是给海岛旅游带来一拨热浪。
赛事“流量”变为文旅消费“留量”,景点、商场、餐饮、民宿都将受益匪浅,从而拉动旅游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正因影响面如此之广,举办体育赛事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之需,也是促进百业兴旺之举,而老百姓则是最终受惠者。每一场赛事之所以都能受到广泛热捧,应该既出自民众对体育的热情,也源于大家对“留量”的共同期盼。
不难发现,赛事与旅游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越完善、旅游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举办赛事、吸引人气,而各类赛事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过来又促进了全域旅游长盛不衰。在此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种“马太效应”:越来越多的赛事会向越来越好的“赛事之城”集聚,而相对冷清的城市更加一“赛”难求。
最近几年,舟山“赛事之城”日益彰显,这并非偶然现象。没有得天独厚的海岛风光、堪称一流的唯美赛道,各地都在争抢的马拉松赛事怎能频频登陆岛城?没有阳光、沙滩、海浪构成的辽阔场景,以及日臻完善的海岛接待设施,全省海洋运动会怎能接连惠顾舟山?当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舟山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还需不断推动海岛休闲运动与海岛旅游的深入融合与发展。尤其是,要让赛事“流量”变出更多“留量”。
赛场火热,看台冷清
“留量”流失太可惜
这次近900名乒乓小将参加的选拔赛并未引起人们更多关注,场面劲爆的赛场与观众寥寥的看台形成鲜明反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选拔乒乓球苗子固然不如正式大赛那样吸引眼球,但近900人中只有36个出线名额,竞争可谓相当激烈,为什么不让正在放假的孩子们前来观摩?来自全省各地的近900名乒乓少年中,有几个是舟山孩子?新闻中没说,但大家不能不想。
举办体育赛事,除了获得文旅消费的“留量”,还应为城市赢得体育热的“留量”,也就是促进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形成良性循环。乒乓球运动在舟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以前单位、学校都有乒乓球桌,小学生一下课就会冲出教室去抢占球桌,回家后甚至还会脱下门板过乒乓瘾。时过境迁,如今已难见这种“盛况”了。但越是如此,越有必要通过赛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近900名乒乓小将会战岛城,正是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
全省海洋运动会在舟山举办,也让舟山人经历了“只会看不会玩”的尴尬。冲浪、帆船等海上运动项目缺少群众基础,赛事一结束“风景”也就立马消失了。通过承办海洋运动会,激发公众对海上运动的热爱,并逐步普及海上运动项目,培养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运动员,才能给美丽海滨增添一道动感风景。如此,海洋运动会也就会越办越红火。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才会水涨船高。浙江运动员潘展乐在巴黎奥运会夺金后接受采访,就谈到了我省多地把游泳列为学校体育考试科目的做法。毫无疑问,在一座缺乏体育热度的城市是难以打造“赛事之城”的,即使费神耗力地张罗起几场赛事也难有良好氛围,最终还是难以为继。普陀近年来倾力打造“篮球赛事之城”,底气就在于从乡村到城市经久不衰的篮球热。
舟山的体育热正在持续升温,体育场馆相继投用,健身步道快速延伸,“15分钟健身圈”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市民养成了运动健身的习惯,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的运动员也时有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各类赛事可谓水到渠成,将赛事“流量”转化成文旅消费“留量”同样显得顺其自然。
在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的同时不断修复短板,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高品质体育运动及赛事的需求,“中国海岛赛事之城”必将实至名归。这就需要从每一次赛事抓起,从每一个细节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