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鲍鸿业:在社区绘写青春“警”色
夏涵婷 刘鑫 邵宇翔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22日 第 04 版 )
鲍鸿业向沿街商铺工作人员开展反诈宣传
□夏涵婷 刘鑫/文 邵宇翔/摄
岛城八月,骄阳似火。一个汗流浃背的藏蓝身影往来于沿街的各个商铺中。从警四年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在他身上展露无余,他始终秉承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用心用情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他就是“95后”民警鲍鸿业。
人物简介
鲍鸿业:
1996年10月出生,浙江象山人,2020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普陀区公安分局沈家门派出所民警。2024年4月获评全市公安机关“共治先锋”警营工匠。
苦练为民服务基本功
“别急,我马上联系办证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您母亲办证。”几天前,鲍鸿业接到辖区群众求助电话,称其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想补办身份证。当天下午,鲍鸿业就和办证中心工作人员到其家中,为其母亲完成身份证件补办手续。
处置此类求助,鲍鸿业早已轻车熟路。从事社区警务工作4年,他早已褪去刚参加工作时的稚气。“刚刚入警那会,下社区时都不太好意思主动和群众讲话,遇到群众求助,也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鲍鸿业回忆道。
于是,一段励志的成长故事在他身上上演,熟读社区警务工作规范,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悉心学习“老师们”与群众的沟通技巧和警情处置方式方法。很快,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厚薄不一的工作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类业务知识和工作日志。
“小鲍,我有个事情想咨询你。”“小鲍,我想向你反映点情况。”“小鲍……”靠着腿勤、嘴勤、脑勤、手勤,如今的他对辖区是地熟、人熟、情况熟,成了辖区群众口中时常念叨的“小鲍”。无论大事小情群众总爱找他,而他也总是能及时地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
今年4月,他作为普陀区公安分局社区民警代表,参加了舟山市公安机关“警营工匠”评比活动,获评“共治先锋”警营工匠。
擦亮社区平安底色
初见鲍鸿业,他有些腼腆。但在与群众打交道时,那份羞涩立刻化作了无尽的热情与赤诚。
“谢谢你,警察哥哥!”这是鲍鸿业在巡逻时遇到的一件事。在巡逻中,他发现一位小朋友的脚不慎卡在电动自行车后轮与连接杆之间,钻心的疼痛让他嚎啕大哭,家长在一旁手足无措。鲍鸿业见状立即施救,利用警棍撬开连接杆,以减轻孩子的痛苦,同时联系消防救援人员前来救助。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朋友的脚成功脱险,由于施救及时,脚上的伤势并不严重。
不久前的一天,鲍鸿业在社区走访中,突闻一楼道居民房内传出激烈的争吵声。他迅速赶至现场,只见两名群众情绪激动并互相指责。经询问得知,双方因经济纠纷发生争吵。为防止双方矛盾升级恶化,他立即介入调解。
“大家先冷静一下,我们坐下来慢慢说。”针对双方当事人的诉求,鲍鸿业认真听、仔细记,明确告知正确处理渠道和妥当处理方式,并在职责范围内给予双方当事人最大帮助。事后,当事双方均对他表示感谢。
守好群众“钱袋子”
“阿姨,电信网络诈骗一定要小心!”“遇到陌生电话摸不准,先来问问我们,可不要冲动!”在日常工作中,鲍鸿业经常利用走社区、访住户的机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辖区居民宣传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小鲍,阿姨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洗钱了,要被抓起来。”鲍鸿业详细了解后,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立即向其说明,避免上当受骗。长年累月的反诈宣传也是初见成效,如今在微信群里经常有群众反馈接到诈骗电话后都能第一时间识破。
为有效遏制和防范电信诈骗案事件的发生,他还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反诈宣传活动。线上,他组建了社区居民和商业网点微信群,通过每日推送预警信息和反诈小贴士,提升辖区居民鉴别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和提高防诈意识。线下,他走进校园、住宅小区、企业等地,滚动式开展反诈主题宣讲,确保反诈宣传不留死角。
“只有时刻在群众身边,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鲍鸿业说。由于他所在的社区位于老城区,治安形势较为复杂。为此,他积极动员辖区志愿者、网格员和场所保安等力量,组建了社会巡防队,负责在繁华街区、小区楼院、沿街商铺及夜市摊点等重点场所开展巡逻防范、反诈宣传、矛盾纠纷联合调处等工作,为辖区治安稳定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