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的呼唤:穿越时空的人性之光

刘彦茗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17日 第 02 版 )

  □刘彦茗

  今年上半年在英国留学期间,我有幸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到中国驻英国使馆在英国格洛斯特郡举办的“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及相关人士新春招待会活动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舟山人,“里斯本丸”的故事我小时候就听过,但也只是当成书中的几笔历史。经历此次活动,重温这段历史,当我面对故事主人公的后代时,那温暖的人性之光仿佛穿越了时空,深深地触动了我。

  许多人认识东极是通过电影《后会无期》:海风徐徐、海水碧蓝,渔船两三……独特的海岛风情令人神往。但如果了解了“里斯本丸”的这段历史,你便会明白,东极的美丽绝不仅仅在这片碧海蓝天中。1942年10月,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途经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英军战俘跳海逃生,却遭日军扫射屠杀。危难之际,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

  我去过东极,见到过当年参与营救的渔民胡阿苟,听他讲述了当年的经历。当有人发现附近海域有船只被击沉,船上还有人的时候,岛上的渔民们立刻展开了救援,但凡是家里有船的都冲进了海里。从白天到午夜,他们顶着风浪,救起了近四百名英军官兵。岛上本就没有多少农田,日军的封锁更是让小岛雪上加霜,物资匮乏,半饥半饱已成了当时渔民们的生活常态。面对救援带来的巨大负担,他们却没有一丝后悔与埋怨,纷纷把自己所有吃的穿的都拿了出来。胡爷爷说,舟山有句俗语:“救人一命,天上一星。”这份朴实、善良与对生命的尊重,镌刻在舟山渔民的基因里,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那天招待会上,许多人都是初次见面,却像久别重逢的家人挚友一般。当最后一曲《友谊地久天长》响起,来宾们热泪盈眶,在歌声中自发地牵起了彼此的手。这一刻,融化在彼此掌心的是代代相传的人间真情,更是对和平的共同向往。相握的手高举着,久久不愿分开,仿佛穿越了历史长河,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超越国界,善良与真理一样不容扭曲与践踏。

  不知不觉中,我和现场的许多人一样泪湿了眼眶。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真实交流和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善良的心灵最能唤起真情,纯净的眼睛最能洞察真相。感人的故事需要被传播,历史的记忆需要被传承。作为一名双语播音专业的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我的责任与使命。而通过此次活动,我深感这份使命的广阔和深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价值观的桥梁。我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致力于传播那些承载着共同价值的动人故事,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