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暑夜消夏
徐国南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4 版 )
□徐国南
盛夏之夜。人们或挈妇将雏逛街购物,或守在电视机前“夜闻天下”,或邻居好友围着桌子打着麻将享受空调送来的清凉……可在无电无麻将的半个世纪前的农村,盛夏正值“双抢”(抢收抢种),是一年中最忙最苦最累的季节,暑夜消夏别有一番情景。
游泳消夏
我老家门口,金塘溪东西横贯清澈明净。“双抢”期间,每到夜幕降落,顶烈日冒酷暑整天奋战田头的村民,背上都结满了白花花的盐粒。一听到“放工”哨子声,除了忙着去挑草晒草(当时稻草都分到家作为燃料)的,都争先恐后地投入母亲河的怀抱,痛痛快快地洗澡,清除身上污垢,抚平心中烦躁,消热防暑以获清凉。
当时我刚高中毕业,“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极限劳动使我热不可耐。一到埠头,我就“扑通”一声跃入水中,挥动双手,奋力往前,感受母亲河的温柔和慈爱然后翻身仰泳。天空如一幅无垠的画卷,白云飘浮,星光闪烁,浩瀚宁静而神秘,令人沉醉。
游了几十米杀个回马枪。到埠头浑身上下肥皂一抹毛巾一擦,然后又“扑通”一声扎入水中,如鸭子潜水。待浮出水面,摆动两手,如一叶轻舟,慢悠悠来去自如。白天的疲劳和炎热已烟消云散。
水中一泡至少半小时。上岸时,通体凉爽。清风袭来,感到秋天般凉快。
桥头聚会
“访仙桥”是金塘柳行当地村民常聚会消遣之地。桥北原桥堍两旁各有两根石凳,每根长两米许。每到夜晚八时左右,大家就走出家门或摇着蒲扇或啍着小调悠悠然向“访仙桥”汇聚。
由于白天暴晒,石凳尚未冷却,热浪仍在涌动,然而比起白天在田间的炙烤已幸福满满。大家聚坐桥头,道古往今来,聊家长里短。谈生活,谈农事,谈丰收。其中最健谈的算是红道大叔,他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远至三国鼎立、薛仁贵征东、水泊梁山、金塘徐家祖宗仙人山得宝发迹等故事传说,近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上海滩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的为人处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另一位是良红队长,无论别人怎样海阔天空地聊,他总是静静听着,不轻易参与。待别人讲完,他才指点金色田野,展望明天丰收。“稻花香里说丰年”,令人心中有梦,憧憬满怀。
热浪退去,“清风半夜鸣蝉”。一切都静谧而安详。“访仙桥”也回归寂寞。待午夜梦回,田野里又将是烈日高悬喧闹繁忙。
打谷场说书
夜幕早已垂落,打谷场仍闹哄哄的。有靠着竹椅摇着蒲扇引颈东望的,有拿着茶杯品着香茗感受生活静好的……有个小孩问红道大叔:“阿公,说书先生好来了吗?”
说书先生,邻村人氏也,五十余岁,双目失明。那个年代,文化生活枯燥,听说书就成了村民们夏夜熬度炎热消遣时光的最佳选择。
“先生来了。”一个人影从东边缓缓而来。位生公和红道大叔父子俩连忙前去迎接。
先生坐下,呷了口茶,说道:“各位,昨晚说到杨六郎为了破天门阵,派儿子杨宗保到穆家寨去取降龙木。杨宗保取木不成,反为穆桂英所获,今晚且说‘穆桂英挂帅’。”
胡琴响起。“穆桂英收拾好寨中细软杂物,率领数千兵马,浩浩荡荡直奔关卡而来……”本来猴子屁股坐不住的顽童们现在都被强力胶粘住一般。远处树丛里的蝉鸣声不时入耳,周围一片宁静。
位生、光祖兄弟俩,一个躺在睡椅上,仰头朝天,右手轻摇蒲扇,左手不时提起茶杯呷上几口;一个坐在竹椅上,屈躬弯腰,时而用蒲扇拍打叮在血管绽起的小腿上的蚊子。他们或凝神谛听,或慨然叹息。
“居然会叫穆桂英挂帅,我这个精忠报国杨门之后,老令公之孙,堂堂八尺男儿还有何脸面?我杨家岂不遭人笑话?杨宗保心里闷闷不乐。”说书先生大概走进角色,也显得抑郁不欢。满座无不伸颈侧目默叹微笑。
星星在眨眼,鸣蝉停止了歌唱,它们大概也在静听先生说书吧。
“穆桂英接过帅印,披挂上马,威风凛凛。杨宗保作为先锋在前开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晚续说。”
先生回家了。可是打谷场上的人们不舍离去,仍在品味着杨门女将的感人故事和报国情怀。
当年的暑夜消夏方式看似简单朴实且近似于原始,然其那种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悠闲自然心中有梦崇尚英雄等情怀,却是现在很多人所欠缺的,愿对大家有所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