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常修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8日 第 03 版 )

  □常修泽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2024年的重要任务,而且关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因此我国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我国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政治经济学所讲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从ChatGPT到Sora,光是AI(人工智能)的参与,就能使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对一些行业来说,有价值且具有“非消耗性”,甚至在使用中还能“自我衍生”的数据要素,或许比土地等传统要素更“诱人”。而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还将带来生产关系的新变化。真的是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在数字变革浪潮面前,世界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研究制定各自的国家创新战略:抢占当今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中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顺应当前人类社会的新潮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分三个层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从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协同推进。

  第一层是国家层面,一是抓国家的创新战略规划。为提升国家全面创新能力,聚焦发展方向、目标靶向和路线图所作的“全局性谋划”。现在已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十四五”规划更是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专篇部署。下一步,应着眼于人类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制定更高端的创新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二是建立并完善国家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必须有一套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新型举国体制不仅仅是“举”行政机关,还要“举”全体国民;不仅仅是“举”国有企业,还要“举”民营企业。三是制定出台一系列国家层面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必须涵盖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

  第二层是产业层面,生产力新变革应在产业创新层面得到落实。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尤其是七大新的增长引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当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忽视传统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门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因地制宜,从国情出发。在强化创新的同时,应做好用新技术改造或称“赋能”传统产业这篇大文章,切实促进从“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

  第三层是企业层面,千千万万家企业是中国创新的重要主体,包括占全国企业总量92.3%的5200多万户民营企业。各地应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把握“人”“教”“科”“产”四大着力点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笔者建议重点抓“人”“教”“科”“产”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人”,即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中国是一个不乏人才的国家,且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但是如今,在一些关键领域,例如“卡脖子”环节,尤感创新型拔尖人才不足。怎样把创新者的创造性调动起来,需要下大功夫、真功夫、深功夫。

  第二个字是“教”,即教育。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点,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今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给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包括办学理念、专业布局、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规范培养创新型人才,克服行政化、灌输式等旧的方式方法,以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第三个字是“科”,即科研。科研是创新的核心环节。当下,科研创新应结合实际情况,瞄准影响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技术,要有颠覆性、首创性的研发创造成果。“国家队”尤其要率先突破。

  第四个字是“产”,即知识产权。在后工业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将潜在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并使之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千千万万的创新者实际上是“知识资本”的创造者。为此,一要做好产权界定。二要做好产权交易。三要做好产权保护,做到国内国外一视同仁。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这既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一个现实检验点。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