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社工就要进村下岛
周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2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周沫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县(市、区)和领航项目,其中定海区“文艺社工”成为我市唯一上榜项目(据《舟山日报》7月24日报道)。定海区实施“文艺社工”项目建设3年来,全区536支文化社团的3.8万名“艺工”参与各村(社区)活动近万次,参与人数达到10万人次,形成了一座流动的精神富矿。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这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幸福的成色。对于眼下的渔农村来说,加强文艺供给、促进精神富有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随着“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推进,渔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公共服务不断优化,相对而言文化生活仍是短板。各地的文化礼堂虽然“好戏不断”,但终究比不上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偏居一隅的留守老人更是“一戏难求”。因此,文艺社工进村下岛就显得难能可贵。
定海美之声演唱团带着自编自演的越剧《手心手背都是肉》、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文艺节目,在东岠、西岠、摘箬山等13个偏远小岛巡回演出。志愿者们还为敬老院老人提供助浴、理发、剪指甲、量血压等服务,如此“文化走亲”可谓既暖心又润心。美之声演唱团只是定海区众多“文艺社工”队伍中的一支,文艺惠民的浩瀚正能量由此可见一斑。
定海实践表明,“文艺社工”进村下岛是丰富渔农村文艺供给的有效举措。我市渔农村地区文艺供给不足不仅缘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在于岛屿分散导致的文化公共服务力不从心,以及票房不足导致的市场失灵。试想,哪个商演团队会去小岛搭台唱戏?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注入公益服务才能滋润广阔天地,让基层群众尤其是留守老人共享文化雨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文艺活动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很多“发烧友”拥有一技之长、渐成行家里手,纷纷加入各类文艺社团,并日益获得成就感。这些文艺社团如果光是在城市里活动多半会局限于自娱自乐,而越往基层走就越能显示出奉献社会的价值,小岛老人视志愿者为身边的“大明星”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或许,正因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定海区“文艺社工”项目建设才会一呼百应。
领航项目就要发挥领航作用。其实,各地都有类似的“文艺社工”,如果通过项目化运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或通过有效激励促进常态化的进村下岛,定海区的经验做法无疑值得借鉴和推广。历经多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市志愿者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让其中的“文艺社工”更加活跃起来,美丽小岛就不会成为被文艺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