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宜居城市就要从“汛期不积水”做起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一叶扁舟
从6月9日入梅至6月24日11时,定海全区单位面积降雨量超95.8毫米。不过,与几年前相比,城区各低洼区块积水现象明显减少(据《舟山日报》6月27日报道)。这一现象令人欣喜。近年来定海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改造,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目前,定海城区管网改造仍在进行时,能否在未来的日子里经受更大的风雨考验?想把这个问号拉直,唯有锚定目标、不懈努力。
全面实施系统工程
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之时,还要看风雨袭来、风险降临之际。一下暴雨,城市就变成一片汪洋,不但会影响正常生活秩序,还可能给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哪里还谈得上宜居宜业?事实上,城市内涝不能全赖“天有不测风云”,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均是导致水患的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这是以问题为导向,对未来我国城市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城市缺少必要的排水、防洪、抗震、应急等设施,在自然灾害面前极为脆弱。
定海“积水现象减少”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随着城市改造工程的系统实施水到渠成。自2020年起,定海相继启动了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中心城区全域景区化等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城区85条道路管网的提升改造,以及11座桥梁改造、14个低洼易涝片区改造。同时,五山水利工程也于去年建成投用,实战模拟情况表明,水闸、水泵、管道等设施及台风智防系统均运行良好,可以有效增加城区防洪排涝及水库调水能力。
由此可见,城市也是个有机体,大大小小的地下管网就如四通八达的经络和血管,唯有保持畅通才能有效疏导集中式大量降雨。正因如此,以往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总是难以治愈内涝。得益于防洪排涝系统工程的全面实施,才逐步显现了防灾减灾、除害兴利的功效。
切实建好地下工程
在定海香园新村附近,5月初进场施工的环城东路(环城北路—昌国路)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正在抓紧建设,20多年前铺设的老化管道已替换成一人多高的大截面箱涵,并与去年建成的文化路箱涵连接。全新的箱涵为双孔排水,最大截面积10米×1.8米,是舟山目前最大的箱涵。这条“城市暗河”一旦贯通,城区排水调蓄能力又将提升13%,足可见“地面问题地下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关注城市脸面的光鲜,而对看不见的“地下工程”重视不够,以至于高楼越建越多、马路越造越宽,但地下管网既不发达又不完善,排水系统别说像发达国家那样可以跑汽车,可能连老鼠都跑不畅快。如此“肠梗阻”,降水量一大就泛滥成灾,这便是一些城市“弱不禁雨”的原因所在。
道理谁都懂,但面对积疾成疴的“地下之乱”,想要一朝理顺并不容易。还清这笔历史欠账,不但要把整座城市挖个底朝天,还需要投入不菲的财力。要知道,财政之力有限而民生需求无穷,把钱“砸在地下”无疑需要巨大勇气。一直以来,定海城区马路总在无休无止地“开膛破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康复治疗。
为了彻底扭转下管网不畅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五山水利工程的功效,定海对城区15条道路管网启动大规模、高标准改造,堪称决心大、力度足,体现了政府解决民生难题的责任担当。旷日持久的改造工程虽然给民众出行带来了不便,但大家都明白,忍一时可以避免今后没完没了地开挖,值得!
用心打造百年工程
水利工程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古人建造的水利设施、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让后人免遭洪涝之灾,实在是功德无量。这种甘于为后人饮水而挖井、为后人乘凉而栽树的优良传统,无疑值得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现实生活中常见不合理现象:一家一户的装修极尽奢华,但没过几年又换了更好的房子,原先的“长远投入”一弃了之;公共设施本该长久耐用,却反而马马虎虎,时间一长就要推倒重来。假如地下工程也是如此,那就不单单是劳民伤财的问题,还会给未来的城市留下无穷麻烦和隐患。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就要围绕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用心用情打造百年工程。这就需要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甘愿为长治久安下本钱,为未来发展留空间。如此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何愁地下工程不坚固、“地下暗河”不畅通?
定海梅雨季节“积水现象减少”是个良好的开端,而正在接力实施的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更预示着越来越好。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打造高品质的百年工程。人们有理由期待,“汛期不积水”终将成为常态,让美丽舟山变得更加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