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坦然面对中考分流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04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月湖

  据市教育局消息,2024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4610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3038人。相关学校的招生区域、招生计划详情均已公布(据《舟山晚报》6月19日报道)。中考之后,将近有四成的孩子无缘普通高中,而要去中等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这或许是很多家长不愿接受的。但是,这样的分流只是迟早的事,此时进行或许更有利于孩子们及早认准赛道、各自安好。既然如此,那就不妨坦然面对。

  分流并不是淘汰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谁都想让自家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美好的明天。中考硬生生地将孩子们“四六开”,考上高中的自然松了一口气,考上重点高中的更是喜气洋洋,但只能上职校的那四成孩子就难免情绪低落。眼看自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人以群分”,作为家长自然也会难以淡定。但面对现实,更应调整心态,帮助孩子尽快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在另一条赛道上轻松前行。

  中考失利并不意味着人生失败,未来之路依然充满希望。事实上大家都付出了心血,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备“书性”,因此导致中考分数有高有低。既然如此,该上高中的上高中,该上职校的上职校,也是各得其所。有的孩子或许是读书的料,只因发挥失常才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那也没什么,读完职校再考大学,同样可以殊途同归。

  社会既需要有人做学问,也需要有人当技工,通过中考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倾向进行大致分类,这应该是合理的。这样的分流并不是淘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是学业的继续,只不过更加倾向于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实用技能的掌握。对于那些并不喜欢且擅长做学问的孩子来说,换个赛道不仅不是什么坏事,还是一次重整旗鼓、重塑信心的机会,及早掌握职业技能更有利于今后就业。

  关键还在于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克服重白领轻蓝领的陈腐思想。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不像读书人,武不像救火兵”才是令人担忧的,掌握一技之长不难赢在市场。事实上,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中等职业学校既教文化又教技术,学好了就是文武双全的实用人才。

  顺其自然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因材施教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勉为其难则容易误人子弟。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虽然说不上一考定终身,但总体上也能起到合理分流的作用。该升学的升学,该求职的求职,顺其自然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多年以来,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虽然圆了无数人的大学梦,但也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最为突出的无疑是人才结构失衡。任何一个社会都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大学生,即使发达国家也同样要办职业教育,否则大学生就会供过于求,而各行各业则会出现用工荒。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职校生反而成了香饽饽,这种结构性矛盾给社会造成了困惑,也值得全社会反思。

  眼下,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充当快递小哥的现象司空见惯。人们在赞赏这种不挑不拣甘于从底层干起的就业观的同时,是否也会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毋庸置疑,跑快递的大学生并非甘于“脑体倒挂”的简单劳动,而多半是就业竞争中的受挫者。那么,与其成为“多余的大学生”,真不如当初进职校学一门得心应手的技术活。

  现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市今年中考的“四六开”分流也不失为对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必要纠偏。在这种情况下,家有考生的家庭理当少些纠结、多些从容,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幸福人生该从童年开始

  不可否认,观念的转变总是最难的。中考分流原本是为了调结构,结果往往引发更多的焦虑。在很多家长看来,既然“考高中难于考大学”,那就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教育减负流于形式,各种校外培训在整顿中有增无减,家长不惜重金“卷”孩子,导致挺得住的勉为其难,挺不住的身心俱损。抑郁症患者的低龄化,不断向社会发出“救救孩子”的警示。

  在世界各国,老年人往往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原本该“少年不知愁滋味”。怎奈,本该快乐游戏、快乐学习的孩子们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稚嫩的心灵遭受过度透支。特别是一些跟不上趟的孩子,更容易在“别人家孩子”的对比下自惭形秽、苦不堪言,即使撑过了中考、熬过了高考,最终也难免厌学、抑郁,躺平、摆烂。

  所有的家长,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以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殊不知,幸福人生本该从童年开始,失去童年快乐的孩子是很难有后劲、有前途的。“少年苦读”固然没错,但前提是苦中要有乐,不能弄巧成拙导致物极必反。该上高中上高中,该读职校读职校,每个孩子都能轻松起步,这样才会少些焦虑多些快乐。再“卷”不能“卷”孩子,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现实就是这样吊诡,当所有的孩子都在课外补课时,所有的努力也就打了水漂。这不,哪怕个个都是刷题高手,中考分流也依然是“四六开”,一部分孩子无论情愿与否还得去读职校。事实上,读职校原本就是一条阳关道,大家都不想走才变得令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