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遏止电动自行车从“国标”变回“非标”
明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08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明德
自4月1日起,我市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查处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拼装、加装以及违法调速等违法行为。整治行动将持续到12月底,驾驶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电动自行车销售店、维修店存在改装、拼装、加装等违法行为将受到相应处罚。截至目前,已查处非法改装124起(据《舟山日报》4月27日报道)。这项专项整治,事关电动自行车不折不扣地施行“国标”,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理应得到全社会积极响应。
长期以来,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民宅火灾频发,这固然与违法驾驶、不当充电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但电动自行车本身的质量问题无疑也是一个重大祸因。电动自行车的质量问题同样成因复杂,有的是出厂时就先天不足、自带隐患,有的则因非法改装导致性能失常。形形色色的“问题车”招摇过市、乱停乱放,不仅造成秩序之乱,更导致安全之忧。
电动自行车全面施行“国标”,无疑是从源头上变乱为治的全新起点。根据《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从去年1月1日起非标电动自行车一律不得上路。在鼓励更新的优惠政策加持下,我市90余万辆电动自行车顺利完成了“大换血”,这显然有利于营造更加安全的交通场景。但是,卷土重来的非法改装却让安全隐患重新滋生,任其蔓延无异于重新将“国标”篡改为“非标”,对此必须露头就打、坚决遏止。
专项整治一个多月的情况表明,骑手和学生是驾驶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的两大高发群体。外卖骑手违规安装超标电池现象较为普遍,理由是为了“提车速,可以多跑几单”,而将存在的安全隐患置于脑后。一些学生则安全意识淡薄,个别还存在“开快车的酷炫”心理,导致相互模仿、攀比。
坚决遏止电动自行车从“国标”变回“非标”,在坚持“路上查”的同时,还须注重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治理。一方面要对从事非法改装的销售店、维修店进行从严查处,彻底打消其利益驱动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则要联合各方力量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落实综合治理,将这项工作与外卖行业管理、平安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欲速则不达,想把电动自行车变成摩托车是不切实际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多半是为了提速,但因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却是不堪承受之重。电动自行车的平衡能力、刹车效果均对应于设计时速,一旦强行提速也就失去了安全保障,而骑手则是首当其冲的涉险者。遵法守规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那就应该从骑车上路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