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百遍知人间冷暖

吴永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25日 第 05 版 )

  □吴永谷

  在繁忙的春日,若能偷得半日闲,携一瓯清茗,捧一卷散文集,于山花烂漫处细细品读,便是人间最美的时光。这片刻的欢愉,足以抵挡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

  我与散文集《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的相遇,是在一个春和景明的下午。一开启,就被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吸引,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书中收录了鲁迅、史铁生、汪曾祺、萧红、郁达夫等12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他们用最纯净的文字,书写人生路上所遭遇的风暴、挫折,却又在最后告诉我:“人间”的真正含义是活着,我们终会变得坚韧、宽容和充盈,从而走向生命的辽阔。

  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我看见了一位不向命运低头的母亲。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医生已说这病没办法治,可母亲仍旧四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她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有用没用?”当她得知儿子开始写小说,又四处借书,带他看电影,像当初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后来,史铁生的小说发表成功,母亲却早已离开人世,仅剩下她当初种的那棵合欢树,亭亭如盖。世间的母亲大多如此,即使自己命运坎坷,也要给孩子种下希望,用坚韧影响着他们的人生。生活不易,可总要有所期待,才有动力摆脱困境,重新燃起前行的热情。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中,萧红的身世无疑是悲惨的。她九岁时,母亲早早离世,父亲则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对待仆人,甚至子女都吝啬无情。她会因打碎一只杯子,而被父亲骂得发抖。此时,她就逃到祖父那儿,祖父会带她到园子里玩,会在大雪的黄昏里,围着暖炉给她读诗篇,会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等她长到二十岁,逃出家门,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她在《祖父的园子》里,把和祖父相处的时光描写得如童话般美好。她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她用大段的笔墨描写自己和祖父的相处的时光,这些温暖的文字,治愈了她曾经的痛苦,也教会我宽容。

  迟子建在《落红萧萧为哪般》中曾说:“萧红本来就是一片广袤而葳蕤的原野,只需一点点光,一点点清风,就可以把她照亮,就可以把她满腹的清香吹拂出来。”从萧红身上,我学到了豁达,积极乐观。是啊,即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们也要始终保持对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匮乏中寻到光明。

  第一次接触到郁达夫的散文,还是上学时。当时,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故都的秋》,教室里鸦雀无声,全都听得入了神。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意境深邃动人,文字如诗如画,一切都令人为之沉醉。然而,悠然读罢却有一抹淡淡的忧伤萦绕心头。后来读他的《水样的春愁》,文中依旧只字不见愁苦,全篇在写留学时的趣事,写自己不善交际,与女同学相处时的窘境。可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感到一种“极淡极淡,如水一样的春愁”。不禁思索,这份忧郁源自何处,作者何时埋下这抹感伤的情调,竟能深深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

  如今,在这本散文集中再次与郁达夫重逢,我的心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只因我现在身处他的故乡,我从他作品中除了感受到“悲凉之美”外,更多看到的是江南之美。他写江南的雨巷、富春江、小桥流水、烟雨朦胧,以及江南的春风、夏花、秋韵、冬景都在他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这些旖旎的风光,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伴我度过这悠悠岁月。

  书的封面写道:“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听过足够的人间风声,才知晓世间的冷暖;经历过足够的坎坷悲欢,才懂得生命的真谛。我想这是一本给独行者的生命之书,那些纯净而温暖,通透又豁达的文字,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流动和变化,更加明白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定能逢着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