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租客”炒期货 一女子被骗230余万元
警方提醒,要防范以“买房”“租房”等为幌子的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施画友 方智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2 版 )
□通讯员 施画友 记者 方智斌
本报讯 在网上遇到“租房客”,不料深陷“网络投资”骗局,损失达230余万元。昨天,新城警方结合近期发生诈骗案,剖析骗子“欲取先予”伎俩,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防范以“买房”“租房”等为幌子的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3月12日,陈女士在“58同城”发布一则房屋出租信息。隔天有人添加陈女士微信表示想要租房,一番“细聊”后,对方直接支付了1000元定金。
如此“诚意”的“租客”给陈女士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后续沟通中,对方自称掌握一家投资公司的“内幕消息”,又以“公司机房不便操作”为由,请求陈女士代为管理投资平台账号。
尽管有些难以置信,但是陈女士抱着给“朋友”帮忙的态度答应了下来。一连几天,陈女士发现该账户每天都有大笔收益。陈女士也忍不住想“试试看”。
3月16日,她跟随“租客”炒期货,首笔投入5万元,盈利5000元并成功提现。一次成功提现,让陈女士放松警惕,之后她一再追加投资,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投资平台无法打开。此时,她已投入金额达231.8万元。
“这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办案民警介绍,随着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打击治理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的反诈意识普遍提高,但诈骗分子的骗术也在迭代升级。从近期市内外发生的相关案件看,从和房主接触的第一句话开始,诈骗分子的每句话,每个细节,环环相扣,只为了一步步获取房主的信任,然后骗取钱财。
据介绍,诈骗分子通过房产交易平台、租房APP以及综合社交平台精准选取目标,主动留言,以“买房”“租房”为由要求添加微信或QQ进一步沟通。同时,诈骗分子伪装成“金融证券从业者”“互联网工程师”“企业高管”等,社交账号也包装得十分真实,让人难以在第一时间察觉端倪。
初始阶段,诈骗分子会问一些正常租客或购房者关心的细节问题,但只要提及线下看房时间及交付租金或房款的时间、方式等实质性问题时,诈骗分子就会用“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公司或全家还未搬过来”“租房补贴需要向公司申请”等借口敷衍过去。为展示“诚意”,诈骗分子往往会把假身份证和假工作证照片发给房主,开出“不讨价还价”“一次付清”“长期租住”等颇具吸引力条件,有些甚至直接支付一笔定金,来打消房主的疑虑。
取得房主一定程度信任后,诈骗分子才会实施真正的诈骗。他们会假装在不经意间把虚假投资网站信息分享给房主,让房主在一次次“交易”中体验到“实际收益”,并继续诱惑其加大投资。当房主投入大额钱款或累计投入金额达到一定数量时,很快就会发现所谓的投资平台已经无法登录,而之前的房客早已“无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