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余年培育出一种“新鱼”

——访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冬冬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2 版 )

扫一扫看视频

徐冬冬(中)与课题组成员观察鱼苗生长情况 摄影 记者 王跃蒙

  □记者 陈斌娜

  随着天气转暖,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冬冬,隔三岔五就会来到普陀西轩岛育苗基地。

  “积温还是有点低,继续做升温培育,争取月底催产。”站在育苗池边,徐冬冬看着手中的计温器对身边的胡伟华博士叮嘱道。 

  池中是一群长成的黄姑鱼雌鱼。与其相邻的另一池里,是一群已被“改性”的伪“雄鱼”。如果顺利的话,预计下月这两池“鱼爸”“鱼妈”就能“产下”一群名为“全雌1号”的鱼宝宝。

  这是省海研所研究团队历时20年才养成的一条新品种鱼。徐冬冬参与并领衔该课题10余年。

  “从我上岛第一天起,就开始养这条鱼了。中途即使有外出学习,或兼带研究其他课题,也大都和它有关。”徐冬冬弯腰看着池中欢游的鱼儿道,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黄姑鱼“全雌1号”的课题,最早始于2007年,当时是为了培育一批拥有优秀基因的“鱼爸鱼妈”。

  “母本选育历经4代后,终于培育出一批‘基因优化版’的优质母本。”徐冬冬入职后不久,就成为这一研究课题的主要成员之一,之后又成为课题领衔人。

  2012年起,该所正式进入研发黄姑鱼的性别控制技术,设立培育“全雌1号”课题。

  对科研人员来说,唯有敢想敢创新,才能从固守的“传统规律”中寻求新突破。徐冬冬更是“脑洞大开”,开启了鱼类繁殖“借腹生子技术”的研究。

  国内外没有相关的育种技术,怎么办?没有先例可循,那就自己探索。之后10年,徐冬冬带着团队相继突破了黄姑鱼雌核发育、伪雄鱼诱导以及全雌鱼培育等关键技术。“即使每个关键技术突破后,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优化、革新。哪怕现在算成功了,技术上的创新依然不停。”徐冬冬说,这一路,他们从不敢有一丝松懈。 

  “全雌1号”病了,全员紧张,守在池边洒药、喂食,小心呵护;台风来了,又开始提心吊胆,生怕岛上断电,无法给育苗池供氧……

  “这10多年,这样的惊吓经历了无数次。亲鱼、鱼苗死了不少,差点要坚持不下去了。”徐冬冬笑称,幸好他们有颗“大心脏”,抗压能力强。

  一路执着,一生追求。这条鱼,终于“养成”了。 

  去年11月下旬,徐冬冬首次携“全雌1号”参加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17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正式发布,“全雌1号”榜上有名。这也是舟山获批的首个水产新品种。

  同样,这也意味着黄姑鱼“全雌1号”正式面市。它作为海水鱼类优质新苗种在全国推广,受到了全国20余家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关注,相关企业还与课题组达成了初步合作推广意向,将有效带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提质增效。

  为等这一天的到来,40多岁的徐冬冬早已白发丛生。“别人养鱼,自己赚钱。我们养鱼,是为了给别人赚钱。”他玩笑道,从几家试养单位的效果来看,目前“全雌1号”的身价每公斤至少在百元以上。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优异的水产种质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新品种“全雌1号”具有生长快、规格均一、成活率高等优势,已经受到省内外一些水产养殖户的关注和青睐。

  “今年我们计划育苗200万尾‘全雌1号’。目前,象山、温州等七八家水产养殖企业与我们联系采购苗种。”徐冬冬说,他们还将协助山东日照和福建漳州的两家公司建立黄姑鱼良种繁育基地。

  虽然“全雌1号”目前还面临如何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课题,但在徐冬冬看来,继续优化新品种“全雌1号”,依然是他们的“主业”。今年起,他们将新品种“全雌1号”进行循环水的示范养殖,希望有更多新技术的突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