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施科:规范执法“守门员”
张和 白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08日 第 04 版 )
□张和/文 白明/摄
人物简介
施科:
浙江岱山人,1984年1月出生,党龄17年,2006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获嘉奖5次,获评市公安局年度优秀公务员7次。
从警18年,和案件打交道14年,从预审办案到法制批案,他坚持秉公执法、尊重事实、尊重法律,不仅是公平正义的“执剑人”,还是规范执法的“守门员”。
“跨行小白”快速成长
上学时,施科就喜欢读公案小说和推理小说,畅游于正义与邪恶交锋的书海中,那些惩恶扬善、最具张力又最能直击人心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催生了施科的从警梦想。怀揣着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信仰,从宁波大学法律系刚一毕业,施科就通过公务员考试加入了警队。最开始在普陀山交警大队工作的四年,案量不多,他平日里做得最多的就是安保巡逻、服务游客。他在这个平凡岗位中一直默默坚守,坚持着心中的正义。
2010年,施科调到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工作,刚到新岗位,施科就傻眼了,从单一的景区交通执法“跨行”到大公安执法,没搞过案子的他,基本听不懂“行话”,连开会大家在讲什么都不太明白,“当时的感觉就是两眼一抹黑。”
为了尽快熟悉新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和案件审核准确性,施科废寝忘食地学习,请教同事、观看网络学习资料……他把法律知识都装进了脑袋里。施科的办公桌上,摞着高高的一堆法律书籍:《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刑法注释书》……翻开这些法律书籍,每本都有各种折痕和密密麻麻的笔记。在日常案件审核过程中,他根据每起案件的特点,复盘梳理,不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虽然我是法律专业出身,可理论终究是理论,要学会怎么审案子就必须拿案子来‘喂’!”不到半年,施科就吃透了上百本卷宗,也对法制民警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执法解惑24小时在线
从事法制工作14年来,施科的手机保持着24小时开机状态,有时一天就要介入指导多起案事件的规范处理,奔波于各办案单位之间。无数个白天,他看卷宗看得肩酸背痛;无数个夜晚,即便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刚到家,只要办案单位有需要,他都毫不迟疑,直奔现场、答疑解惑。
“法制民警就是警察中的法律监督员,公安队伍里的法律专家。我们必须做好案件审核,就像生产车间的质检员一样。”施科说,“案件的事实是否查清、案件的定性是否准确、案件的证据链是否完整、法律条款适用是否准确等都是法制民警要掌握的范畴,以此才能保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准确性、合法性和适当性。”
日前,一起治安案件在定性上有一定的争议。施科提前介入案件办理,马不停蹄收集整理案件有关所有证据材料,并就有争议的方面给出专业的法律指导,罗列出了详细的取证、审查要点,最终在法定期限内对相关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助力成功侦破案件。
从事公安法制工作以来,施科累计审核各类刑事案件420余件,出具审核意见500余份,给基层一线民警讲授法制课30余次,参训民警1500余人次。
打造海岛“最优质执法”
十多年的磨砺,施科已成长为支队的业务骨干,但他却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懈怠,我市公安法制事业的每一个小小的创新和进步都会令他欢欣不已。
这两年,最让施科感到骄傲的事情,还在于见证了市区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历史性变革。
从前期的调研工作开始,施科就参与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建设中来。为了能获得更加真实的反馈,施科带领团队,将一千多份调查问卷发放到一线民警手中,深入了解基层所队面临的问题。统一全市执法监督和巡查标准,完善办案区安全管理制度,邀请法院和检察院会商疑难案件。桩桩件件无不倾注了施科的心血。
“我见证了我们市区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建设发展,深切地感受到一站式办案为基层一线民警带来的便利,全过程监督对提升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的推动作用,还有一系列机制举措对案件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无一不体现着我们公安机关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规范执法,是一切执法活动的基础。“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与实践检验”,这是公安机关终极要求也是底线坚守,作为一名法制民警,施科时刻勉励自己,忠诚履职、挺膺担当,为法治舟山、平安舟山建设贡献法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