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发展中重塑支柱产业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08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简之

  根据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8亿元,实现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盈利,亏损企业亏损额也同比减少77.1%,效益恢复向好态势明显(据《舟山日报》2月27日报道)。历经多年的逆水行舟,我市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10年来首次扭亏为盈,整个行业呈现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壮美图景,着实令人欣喜、令人感慨。曙光已现,纵情远航,在创新发展中重塑支柱产业正当其时。

  扭亏为盈来之不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船舶制造业一直是舟山的支柱产业,其兴衰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也影响民生福祉。多年以来,全市船舶制造业既经历了全球经济低迷、航运市场衰退的“外患”险阻,也闯过了生产方式落后、转型升级困难的“内忧”瓶颈,一路走来实为不易。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十年来首次扭亏为盈,意味着整个行业杀出一条血路后的浴火重生。

  在持续10年整体亏损的逆境下,整个行业的苦苦坚守可谓悲壮惨烈。其间,有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中小企业由盛转衰破产倒闭,甚至连一些颇具规模的知名船企也难以为继寿终正寝。当然,即使在整体低迷情势下也依然有不少骨干船企卧薪尝胆逆风而行,以骄人的经营业绩赢得了自身发展,也保住了船舶制造业的基本盘。危难之中显身手,这些愈战愈勇的船企不愧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去年,我市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225.4亿元,同比增长57.2%,增速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速超过一倍的企业占比超七成。全市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85.5%,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回升向好势头。春节过后,诸多船企业务订单接连不断,复工复产势头良好。种种迹象表明,我市船舶制造业已经度过数九寒冬,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回顾我市船舶制造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仅靠“苦守”是守不住家业、撑不过危局的,要想赢得可持续发展就得保持锐意进取的“攻势”。这是因为,一旦每况愈下,原本资金雄厚也难免“千金散尽”,看似家大业大也难免分崩离析,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型升级、以力争上游的精神创新发展,才能始终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傲视群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从某种角度说,企业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更多是由内因决定的。就拿船舶制造业来说,海运一直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全球修造船需求始终存在,有没有订单、是不是赢利就要看能不能在行业竞争中胜出。对于企业来说,必须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去化危为机,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市船舶制造业整体扭亏为盈,那些锐意进取的龙头企业功不可没,而技术创新则在引领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最近几年,我市智能造船、绿色修船你追我赶,新工艺、新船型层出不穷,修造高端船舶的比例显著提升,不但吸引了订单还增加了利润。仅去年,我市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就投入研发经费4.9亿元,同比增加48.9%,增速较上年提高27.6个百分点。这些投入主要用来推动重点船企抢抓国际航运业低碳化发展机遇,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强化与大院大所和国内知名船企合作,持续拓展高端产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方式,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作为现代海洋城市的支柱产业,船舶制造业只有紧紧跟踪并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整体扭亏为盈只是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市船舶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喘息。坚持创新引领,持之以恒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船舶制造业才能在做大做强中重塑支柱产业。

  有形之手挥斥方遒

  产业创新落到实处,关键在企业。与此同时,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在爬坡过坎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有形之手”的引领和助推。我市船舶制造业得以在逆境中求生存并最终走出低谷,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有力帮扶是分不开的。

  为推动船舶制造业创新发展,我市综合运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技改补助等惠企政策,推动特色企业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化“精益造船”“数字造船”,做强“专精特”船舶制造。同时,我市锚定高附加值领域,持续开展绿色修船动态管理,指导全市船企创新突破,研发应用超高压水除锈、舱内除锈机器人等绿色修船装备和工艺。这一切,无不激发了船舶制造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必须更好地落实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今年将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并将着力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鼓励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通过推动企业在产业技术攻关中唱主角,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企业就会在创新创业氛围中呈现勃勃生机。

  如何把这些“想法”转化为“做法”,进而转化为推动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尚需要配套政策的落地、人才环境的打造以及创新资源的统筹,这无疑有赖于相关职能部门用“有形之手”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