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漉”年糕
姚崎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03日 第 02 版 )
舟山味道 □姚崎锋
年糕很常见,中国地大物博,南北的做法和吃法也各有不同。若要研究起来,那是一个大课题。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过年吃年糕成了中国人的风俗之一,特别是在南方,所以我只以家乡的年糕说事。
大年初一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积漉”年糕,这个名字是从家乡的方言音译而来,我不确定写得地道与否,但感觉还是挺形象的。“漉”其实就是家禽炖出来的卤汁、汤水,你看整只的家禽炖得通透之后,捞出来搁在锅栅上,泛着油光的火热汤水淋淋漉漉滴下来,浓香扑鼻。汤汁待到冷却,便成了果冻一样的胶状物。“积漉”年糕做法其实很简单,上好的卤,上好的年糕,汤头水一瓢,一把大葱或蒜片,几滴美味鲜,纯正的味道便萦绕在屋子里了。
那个时候,做年糕是有日子的,一般是在年前半个月里。一年到头,大家终于有了些空闲的日子,开始张罗着过年的大事。镇里的年糕加工厂忙得热火朝天,长长的队伍一天到晚排着。小孩子们最热闹,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给年糕盖大红的喜印,抓一把雪花团,拈一条年糕,裹上一包豆酥糖,烫得双手不停地倒腾,把肚子撑得圆圆的,还有巧手的帮工,拈起一团年糕做成了各种小动物,用小黑豆或火柴棍做眼睛,活灵活现的,人手一个,可以在床头摆好几个月。
自家做,因为掺入的糯米比例大,做出来的年糕软糯,大人小孩都爱吃,泡在水缸里可以浸到次年的夏天,做薯丝年糕或豆瓣年糕,吃起来仍旧很有味道。
时代不同了。年糕时时有,随时可加工,街市上琳琅,吃起来显得硬邦邦的,没有嚼劲,粳米放多了,省成本。真正的好年糕不易得。
年三十晚上,每户人家都有个“谢年”的仪式,仪式隆重,桌上供品众多,鸡鸭鱼肉,干果鲜蔬,一应俱全,年糕是不可少的。合家团圆,围成一桌吃年夜饭,年糕一定要吃。我最爱“积漉”年糕。基本也是自己下厨。年糕可以切片,也可以成段,甜软香鲜,油晃晃的,是我至今依然不能忘却的美味。
在城市里,每到年关,虽然还有整只的家禽可以出售,但炖起来却是个难题,往往切分开了成了块。而且即便再大的锅也没有乡下的土灶好,柴火炖出来的才有至纯的年味。
毫无疑问,传统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变迁。很多家庭都会把年夜饭安排在大大小小的饭店里,虽然各种菜肴做得很美观也很精致,又有好听的名字,但终究是淡了曾经的心情与一种期望。推开一桌,大家吃得兴致也不高,留在心底的东西并不多。其实,有些菜,需要传承。
正宗的“积漉“年糕便是乡下过年时舌尖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