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过新年
陈瑶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24日 第 02 版 )
□陈瑶
年关将至,回到乡下。还未到家门口,就闻到了浓浓的年味。村子里所有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划着倦舟归来了。
回老家,过新年,许是这一年最深切的期盼了。回到生命的原点,安放心灵的港湾,终究还是乡土。
老街上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农贸集市上摆出了走亲访友的礼品盒,各式花样,一应俱全,主打色“红”,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年岁渐长,越发喜欢热闹,陪父母逛逛农贸市场,不只是为了采购年货,有时就是去闻一闻那乡间烟火味,感受人间世俗的气息。
家家户户贴起了春联,小孩子放起了红鞭炮,门楣上一个个大大的福字,更是浸透着乡村春节风俗的喜乐安宁。
隔壁邻居,家家大门敞开,年货都置办好了,堆了满满一屋子。对门的阿婶家正在谢年祈福,鸡鸭鱼肉,五色糕点,井然有序地摆放着,正中间供奉着一盆大猪头,烛火燃起,香气袅袅,祈求着来年平安喜乐,福瑞绵长。看着阿婶阿伯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忽然觉得这才是真实拥有的生活,淳朴,踏实,温暖。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一呼一吸间,能感受到一份安稳妥帖的气息便好。
母亲正在院子里忙碌着,生炉烧水,杀鸡斩鹅;屋檐下挂满了鳗鲞、带鱼;道地上晾晒着一大盆酱油腌过的熏鱼,一阵风吹来,飘来缕缕鱼腥味,那是海岛人闻惯了的诱人之味。而此时,父亲正蹲坐在土灶前,烧火煮肉。每逢过年,家里都会买好几斤猪肉,在大锅里慢慢炖煮,炖得汤汁油亮亮,香气四溢,才算入味。
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日子过得拮据,一年到头,只有过年了才有肉吃。那时,“吃肉”也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父亲炖肉,我和姐姐早早地围在灶台边,待到肉香味溢满屋子时,我们早就馋得直流口水了。父亲每每回忆起几个孩子争着吃肉的情景,总会感慨万千。从前,每年大年初一,家里人都要吃上一碗大蒜肉汤炖年糕。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这油腻腻的肉可都不敢吃了,反而是母亲种的绿色蔬菜,备受青睐。厨房里,母亲煎炒烹煮,忙碌不已。我在旁边帮衬着母亲,剥冬笋,择芹菜,洗碗盏……灶台的火烧得透亮,映照在母亲褶皱却红润的脸上。母亲虽是一乡间村妇,却种得一畦菜地,烧得一手好菜,一生所去之处,不过是院落堂前,田间地头,守着方寸之地,勤劳耕作,俭约素净。待到一个个时蔬、海鲜、汤羹新鲜出炉,袅袅香气弥漫开来时,厅堂里已是满桌的美味佳肴了。
曾经的年少时光,都在乡村度过,柴门犬吠,陌上花开,皆是朴素可亲。许是人心老了,行走在陌上,呼吸着乡村的气息,我的心也跟着笃定下来,安静下来。岁月似一把利剑,削掉的是青涩和浮躁,留下的却是回忆、感恩和淡然。
暮色四合,院落里,红灯笼亮起来了,家人们开始一起围炉煮茶。冬日里围炉煮茶,已悄然走红好多年了,但在我们家的小院里,却是第一次。一大家子围着一个小烤炉,炉子里炭火通红,炉面上放一个钢丝网,摆上煮茶壶,地瓜、花生、橘子、红枣、土豆、玉米、栗子等各种各样的食物摊在网面上,尽可烤着吃。茶水蒸腾,氤氲飘香。我们闲散地围坐着,嗑嗑瓜子,喝喝茶,说说话,尽享这难得的团聚之乐。任时光慢慢流淌,只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围炉过新年,这样古老的休闲方式已被一点一点唤回来,所有的美好也都会被一点一点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