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渔村 往事漫忆

王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21日 第 04 版 )

  □王辉

  站在新城海滨公园,海风轻轻吹拂,空气中有一股咸咸的鱼腥味,一种海水般的东西涌上我的心头,勾起了我对黄沙这个离岛渔村如烟往事的回忆。

  我的父母亲是建国以后嵊泗县的第一批师范生,原来都在县城菜园工作和教书。后来因特殊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父母亲来到了悬水小岛黄龙岛上的黄沙小学教书。于是每年寒暑假,在县城中学念书的我们三个兄弟,都会到那个弥漫着鱼腥味的黄沙村去暂栖一两个月。

  黄沙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小渔村,与泗礁本岛现在网红的东海五渔村中的边礁村隔海相望。现在从边礁村坐交通艇,不消二十分钟就可到达黄龙黄沙村。但那个年代没有交通客船,我们每次去黄沙村,都需要绕一大圈,颇费周折:先是从小菜园码头出发,搭乘渔船一个小时左右,在黄龙公社所在地的南港村上岛,再翻山越岭走四五十分钟的路程,才能抵达只有几百户人家的黄沙村。

  黄沙小学建在村的最高处,有三间石砌的平房,其中旁边的两间是教室。中间一间房一分为二,前半间做学校办公室,后半间不到十平方米就是我们的家。半间房里面除了放置三张床铺,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简直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虽然家很简陋,但因为假期里全家6个人生活在一起,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假期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我们过得非常悠闲。但那也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双双匮乏的年代,小小的渔村更是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好在每一座岛屿,名叫黄沙的村必然有一弯金黄的沙滩。在酷热的暑假,海滩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三兄弟经常往那儿跑,戏水、玩沙,意趣盎然。黄沙村的海滩很平缓,沙质又细腻,我就是在海水里一边撒欢儿,一边在齐腰深的浅水区来回瞎扑腾乱游,慢慢学会了蛙泳,而且游的距离渐渐变长。

  黄龙岛与泗礁岛之间的海面,原来是张网水域。盛夏时节,我们在海里玩耍时,每当听到突突突的马达声越来越近,就知道是一条条小机帆船归来了,船舱里载满了刚从张网桁地里捕获的新鲜鱼虾。于是我们游过去,小心翼翼地爬上船甲板,从船舱里拣出一些透骨新鲜的梅童、小鲳鱼(我们叫枫树叶)、黄鲫、虾虫孱、海虾等,放入带去的小篮子,然后再跳入海里,游回上岸。那时候这种小海鲜非常便宜,只要花上几角钱就能拎回家一小篮。

  黄沙村地势陡峭,没有多少平地,层层叠叠的民房环山傍海依陡而建,错落有致。黄沙小学教室前面100余平方米的操场,是村里最大的一块平地。炎炎夏日,学校操场成了晒鱼粉的最佳场地,经常有渔民把刚蒸煮熟的一担担碎鱼或鱼下脚料挑到学校操场上来晒,还在冒着热气的海鲜晒了一地,散发着一股浓重的鱼腥味。即使傍晚收摊了,这股鱼腥味还是长久地弥漫在空气中。我们住在学校里,开始还觉得腥味刺鼻难闻,后来经常闻腥生活,也就习惯了鱼腥的气味,可以说是“腥腥相惜”。

  每天早晨7时,学校的有线广播就会准时响起,开始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体操节目和《新闻和报纸摘要》。晚上用电灯靠的是村水产冷冻厂的柴油发电机组供电,家家户户的电灯亮到晚上八九点钟就会自动熄灭,全村顿时一片漆黑,学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每天保持着很有规律的作息。依稀记得党的十届一中全会新闻公报是晚上十点广播的,那天晚上我们家是点着煤油灯收听新闻的。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海岛上一段时间盛传“要地震了”,人们不敢在房间里过夜,晚上只能在露天睡觉。这个时候黄沙小学前面的那块平地成了全村最佳露宿地,夜色降临后,许多群众卷着铺盖前来过夜,操场上挤满了来“避险”的人,我们全家也挤在人群中过上了一回难得的集体生活。我母亲趁机将课堂搬到了操场,绘声绘色地向人们讲述起小说《桐柏英雄》的故事来,起先还嘈杂的操场渐渐平静了下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连小孩也不吵不闹,给乏味的渔村生活平添了些许乐趣。

  回忆是岁月的溯流而上,也是时光碎片的惊鸿再现。

  年长了追忆渔村往事,蓦然发现时间倏忽已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真可谓弹指一挥间,不禁让人感慨光阴如梭,流年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