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型邻里关系注入新元素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19日 第 02 版 )

  一叶扁舟

  10月28日上午,舟山市2023年“幸福邻里节”活动在普陀水街举行。本次活动以“邻里有你·幸福‘港’好”为主题,让周边居民在相互交流与互动中,进一步推动现代社区建设,营造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据《舟山日报》10月29日报道)。精彩活动、特色小吃、传统游戏、中医问诊……此次邻里节活动内容丰富、亮点频现,而在热热闹闹中呈现出来的诸多新元素,更具有激活新型邻里关系的实践价值。

  远亲不如近邻,这个理至今未变

  拥有良好的邻里关系,一直以来是民之所盼。尤其是当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普遍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纷纷住进了满眼陌生人的现代小区,邻里之间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却往往“老死不相往来”,怎不让人怀念曾经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邻里大家庭”?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人们从长期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以前通信不畅、交通不便,血缘再近的远亲要紧关头也是叫不应的,一家一户发生点大事小情更得仰仗左邻右舍伸把援手,正因如此,大家无不珍惜和睦的邻里关系。眼下的社会形态虽然发生了变化,公共应急服务也日益完善,但邻里守望依然显得不可或缺。

  一些老人为何宁愿独居在小岛、乡村,也不愿搬进城里与子女共同生活?其中一个原因是寂寞难耐。没有熟人朋友,没有相互走动,再好的楼房也是没有温度的。城里的孩子为什么有这难那难,一定程度上也与邻里关系的疏远乃至断裂不无关系。每个小区总有一些有闲暇的家长,假如能把同小区相熟的孩子一起接回家,接送难、托管难自然就不会那么难。可见,邻里守望不仅是一种交往需求,还具有许多实际功效。

  邻里节,也是日常邻里关系的晴雨表

  政府搭台、居民唱戏,年复一年举办邻里节活动,正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爱邻助邻、和谐相助的社会新风尚。值得注意的是,邻里节活动并非是简单地“炒冷饭”,而是让人感觉“越来越有味道”。邻里节,也是日常邻里关系的晴雨表,年年有新意、年年有进步代表着一种向好趋势。

  当然,邻里节活动办得再热闹最终也是曲终人散。社会形态、生活习惯已经改变,要想让相互陌生的人们打开防盗门,相互聊起天来、串起门来,依然还是会困难重重。既然已回不到过去的大杂院、自然村,也就需要有新元素来激活新型邻里关系,让大家多些相互联络、相互融合的理由。正因如此,邻里节上释放出来的新意才更值得大家关注。

  邻里节活动集中展示了各地促进邻里和谐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很有必要通过相互学习观摩,使之成为一种普遍常态,在基层党建引领下不断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这次“幸福邻里节”活动中,就有许多鲜活的细节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大可以在共创共建中发扬光大。

  “小手拉大手”,或许是个好办法

  在这次“幸福邻里节”中,“幸福市集”板块显得相当活跃,在“物物交换区”设摊的摊主都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坐在摊位前热情“叫卖”属于自己的“产品”,引得不少家长和孩子驻足观看、以物换物。而在这一换一递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交换到了新玩具,还结识了新朋友。

  相比于活泼可爱的孩子,成年人往往显得更为矜持、内敛,“不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普遍现象。让孩子们先相互之间熟悉起来、热络起来,这不失为激活小区人脉的好办法。人们不难发现,很多家长之所以能成为熟人乃至朋友,正是因为孩子们起到了媒介作用。在小区里也同样如此,带孩子的老人似乎更容易走在一起、聊在一起,最终大人小孩都成了好朋友。

  每个孩子都有玩厌的玩具、闲置的用品、过季的衣物,小区里时不时地组织类似的“幸福市集”,既可以盘活一家一户的闲置资源,又能促进孩子之间的相互融合,岂不是皆大欢喜?孩子们互动起来了,邻里关系也就有望在“小手拉大手”中日渐融洽起来。

  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志愿服务队里来

  “志愿红”也应该是这次邻里节活动的一个亮点,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旦穿上红马甲,很容易变成心有灵犀的同类人。不苟言笑的外表下,人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生活好了,时间有了,很多人都愿意在帮助他人中实现“手留余香”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志愿活动一呼百应的原因所在。

  “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这是上世纪80年代人人会哼的一句歌词。换在志愿服务风起云涌的当下,或许可以唱成“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志愿服务队里来”。针对小区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积极组织身边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就有望让大家在你帮我、我帮你的过程中成为“一家人”。

  小区的志愿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常见的“老样子”。“总有一款适合你”,才有可能让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追求、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居民各得其所、广泛参与,并且在活动中相互增进友谊、切磋技艺,最终实现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注入新元素,新型邻里关系就会有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次邻里节中呈现出来的诸多新元素,无不来自于火热的基层实践。人民群众最具有创造活力,只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能为邻里关系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人居环境和社会氛围也就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