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养海鲜给我们的触动

余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余墨

  近日,新疆产“海鲜”在网上爆火,南美白对虾、三文鱼、大螃蟹……这些原本该在海里长大的海鲜居然在“离海最远的地方”生长,并销往全国市场以及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按理说,这条新闻对于舟山来说是“爆炸性”的,至少该在养殖业引发热议。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人只是将此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些专家甚至认为盐碱地养海鲜并不稀奇,而养出来的海鲜口感会大不一样。这样的反应,显然是令人失望的。

  新疆产“海鲜”的口感比不上舟山海鲜,这根本无须专家论证。舟山海鲜鲜、甜,是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造就的,也是舟山人一直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要求新疆养出的海鲜也具备同样的味道,无疑是强人所难。而以此为由“看不上”新疆产“海鲜”,则是盲目自大。盐碱环境可以养海鲜是一回事,能不能形成产业、做大市场又是另一回事。就凭新疆产“海鲜”能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很了不起。

  相比于内陆地区,舟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但我们养出的海鲜能不能满足禁渔期的“菜篮子”供应?能不能源源不断地供应国内外市场?这样想来,还能自我感觉良好吗?不错,我们的水产养殖经营多年,不少品种已相当成熟,拿去参个展、评个奖也不在话下。但是,要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乃至形成对捕捞业的替代趋势,实在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就拿梭子蟹来说,养殖成功的消息早已见诸报端,但何时能大批量“爬”上居民的餐桌,至今是个未知数。

  舟山人吃惯了透骨新鲜的海鲜,不仅嘴刁了,心气也高了,总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殊不知,“别人家的鱼”正在奋起直追。几年前去内蒙古旅游,发现人家的水族馆中养着鲨鱼、海龟供游客参观,身为舟山人真是大吃一惊。现在发现新疆产“海鲜”红火上市,再次吃了一惊。但愿一次次吃惊也能触动舟山的养殖业,进而将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变成持久发展的产业优势。

  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事实上,东海渔场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禁渔期也在变得越来越长。虽然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手段修复渔场,使渔业资源有了复苏迹象,但形成鱼汛依然困难,减船减产仍将继续。毫无疑问,在持续保护海洋资源的现实语境下,拉长养殖业短板已成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转产转业的必由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疆养海鲜不失为对舟山的一种“倒逼”。“离海最远的地方”都能养出鱼虾螃蟹,舟山发展养殖业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那就应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把养殖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