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上枫桥”解锁百年渔港“平安密码”
刘宇翔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
民警联合涉海执法部门在沈家门港区开展巡查
□刘宇翔 文/摄
依山傍海、桅樯林立。港区常泊船舶2000余艘,鱼汛季节,高峰时泊船近万艘,渔船民10万余人……平安祥和安定有序,始终是这座有着“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地位百年渔港的主基调。
近年来,普陀区公安分局立足沈家门渔港治安实际,深入“公安大脑”建设,围绕“船”“人”“岸”三大核心要素,以“港域智治”为依托,强化联管共治,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坚持“陆地—海上—陆地”闭环综合治理,将“枫桥经验”从陆地嫁接到海上,实现海上矛盾陆地解,打造港域治理现代化样板。
“港域智治” 筑牢平安基石
“有2艘渔船驶出港区,请核查相关情况,并通报相关部门。”这是今年休渔期发生在新成立的海防部综合指挥中心的一幕。某渔船私自驶出港区后,触发了“海上电子围栏”,值班民警立即发出相应工作指令。经核查,这2艘渔船是驶到海岛某船厂进厂维修,并非出海作业。
集大屏可视化系统、VR虚拟实景视频投影、AR实景船舶移动跟踪等功能于一体,配套渔港南北两岸雷达、AIS、鹰眼、高清监控等物联感知设备……在诸多软硬件系统加持下,普陀公安对沈家门港区“一港两岸”实现实时警情、多维感知源等数据情况“一屏展示”。不仅如此,日常警务也实现由治到“智”,警务更加精准高效。
无人机起航,在涉事船舶上空悬停喊话,同时进行拍摄固定证据;另一边,海上应急处突分队联合相关涉海部门紧急联动,第一时间登船控制嫌疑人……这是今年普陀公安“海陆一体”应急处突演练中的一幕。通过“海陆一体”平安体系,为“港域智治”安装“智手脚”,夯实平安渔港基石。
“今日人流热点区域为沈家门夜排档、舟山国际水产城一带,请PTU、铁骑、无人机小队前往支援开展巡防工作。”旅游旺季加之鱼汛期,紧靠沈家门渔港区域经常出现短时间大客流现象。每逢此时,普陀公安依托“港域智治”一体化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抓取分析,总能提前精准预测,精准投放警力,确保安全稳定。
今年以来,沈家门辖区接警量同比下降4.65%,港区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28.6%。
“联管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沈家门渔港东起半升洞,西至勾山浦,长11.5公里,俗称“十里渔港”。港内不仅有本地船舶,还有诸多外地船舶停靠。渔船虽然众多,但却秩序井然。
老张是一名老船长,他经历了渔港的由“乱”到“治”。“以前港内船舶停靠无序,港内船舶碰撞纠纷不断,因停靠引发的打架斗殴更是时有发生。”老张看着如今如“海上停车场”般的港区回忆道。
这得益于港区内实行的“海上停车场式”管理。由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海防、海警、渔政、港航等多个涉海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根据船籍及船舶类型划定不同停泊区域。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不仅规范港区秩序,还由船及人,对船上工作人员进行“出租房式”管理工作。
不仅如此,在船舶出海作业之前,对渔船及船员“安全体检”也已经成为惯例。船管民警联合渔政、“红十字会”专家等,组织开展法制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船舶安全检查。
为搭建海上联管共治平台,进一步形成合力,普陀公安还在港内打造“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打通海上综合治理“最后一公里”。
“渔都义警”助力平安建设
普陀区渔业发达,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其中,远洋渔业更是远近闻名。
渔船远在外洋,发生矛盾纠纷怎么管?“渔都义警”早已深入船员心中。远洋渔业生产条件艰苦,海上停留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枯燥、人员思想情绪不稳,很容易引发各类纠纷。早在2014年起,普陀区便率先实施了远洋渔船海上治安员制度。如今,远洋渔船海上治安“老娘舅”作为“渔都义警”的其中一支队伍,早已实现渔船全覆盖。同时,普陀公安还组建“东海渔嫂·远洋渔嫂”队伍,除了禁毒、反诈等工作外,还积极参与涉渔矛盾纠纷调解,通过线上家属群及卫星电话等方式,让“枕边风”吹出“和谐风”。今年以来,依托渔嫂开展矛盾调解8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
除了海上治安“老娘舅”“东海渔嫂”队伍,“渔都义警”还吸纳整合“好船东”“排档义巡队”“岸线守卫队”“名老大调解员”等多支群防群治队伍,在涉海各行各业开展自治,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治安管理工作。
“都是老乡,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都别说了。”这是丁四开展调解工作中的一幕。作为“渔都义警”,他除了参与日常巡防,开展志愿服务外,也经常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大家彼此相对熟悉,很多话都好说,调解起来也就顺当很多。”丁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