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杨最美兮
王磊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10日 第 02 版 )
□王磊斌
(一)
每次回岛,父亲总会提醒我一句,得空了去看看杨老师。
父亲读书不多,但是对“老师”尤为尊敬。从小到大,父亲嘴边总是挂着那么一句:儿子,咱以后当个老师多好!
故而,“老师”这个称谓,是埋藏在我心底里的一颗难以言说的种子。
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乡镇公务员,父亲虽不多说,但不经意的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些许的遗憾。直到去年,我调到妻子任教的一所地方高校,从事行政工作,虽平时也被冠以“老师”的称呼,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但父亲可没那么多讲究,但凡见到亲朋好友,总是咧起嘴笑着说:“儿子与儿媳都是当老师的,在大学当老师呢!”
今年暑假刚回到家的当晚,父亲就特意叮嘱我:得空了去看看杨老师。可我一直拖着,将将快一个月,直到返校前一日,父亲又一次提起,我就回了一句:“那么多年了,也许杨老师都不记得我了。”
“记得,杨老师一直念叨你,我和你母亲碰见杨老师也有几回了,每次碰见,她都念叨你。”父亲说道。
我淤滞了几秒,淡淡地回了父亲一句,“有机会,我会单独去看杨老师的。”
(二)
开学了,迎来的第一个节日便是“教师节”。其实,每年秋季开学总是如此。只不过,于我而言,这个被忽略整整五年的节日,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视野里,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的恩师——杨晓芳老师。
我至今尤清晰地记得,因菜园中学创新班里的学生都是寄宿制的,当时父母拎着行李被褥,大包小包地带我到杨老师的办公室。
杨老师问我:“你小升初考试,差嵊中多少分?”
我低着头有些不甘地说道:“差1.5分!”
“抬起头来,大小伙子,低着头干嘛,自信点,就差那么点分数,说明你底子是不错的。到了一班就好好学,努力为父母争口气,三年后咱再上嵊中!”杨老师鼓励道。
我抬起头,第一次看到她的样子。那时的杨老师还很年轻,干练利落,眼里放射出来的光带着一股子锐气。
当然,那一刻的对视,我读懂了她读懂了我的不甘。
(三)
班主任,是这世上最吃力不讨好的活,尤其面对的是半大不大、似懂非懂的学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初中,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后人生的选择和际遇都会因此而不同。
初一初二时,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布置那么多课后作业,让我们晚自习一刻都不敢停歇;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一下雨就霸占体育课,然后突击性开展随堂测试,弄得我们措手不及;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在别的老师课上,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教室后门的小窗里,直接掐灭了我们开小差的心思;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坐镇自修课,每批一份作业或试卷,就叫一个学生上来认领,亲自指导错题,直到真正会了为止;
我们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早早便来巡视早自习,又总是等到我们十点寝室熄灯没有动静了,才回家休息;
我们也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在假期里一一走访我们家庭,亲自跟家长反馈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耳提面命地交代我们每一个人暑期里着重补习提升的知识点,让我们在假期里也不敢有所放松。
……
我们有千万个不理解,杨老师为何总是盯得我们那么紧,为何总是绷着一张脸,为何要将一道题反复讲解到全班无人敢错的地步,怎么可以做到不顾家而全身心地陪伴我们……
就是因为无数个“不理解”,年少无知的我们私底下给她取了一个“灭绝师太”的绰号。
(四)
初中三年,杨老师很少笑,不仅我们班的同学极害怕她,就连其他班听我们的描述,也都是望而生畏的。
印象中,杨老师只跟我笑过两次,也许就是她的“笑”太难得了,故而记得是极为清晰的。
那是初二的一次晚自习。科学老师进行当堂模拟考试。白天我就感觉不适了,此时题才做一半,便趴在桌上昏睡了过去。科学老师急忙从讲台上下来,一摸我的额头,说我发高烧了,立即叫同学去请杨老师。杨老师一来,便和科学老师一同扶着我赶赴县医院,等我做完检查开始输液,她又悄悄出去给我买刀削面。听到我跟科学老师念叨担心考试不及格,她不禁笑出了声,立即回了一句:“晚上这次考试,跟你科学老师商量了,就变成随堂作业。等你好了,再来一场,放心,考试你躲不过去的。”话音刚落,大伙都笑了。
另一次是初三第一次全县模拟统考。对于这次考试,杨老师极为上心。这次考试还关系着学生是否能直接保送进市里的高中,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天考试,杨老师很少出现,顶多就在晚自习时巡查一番,但也绝口不提模考的事,我知道她是不想给我们太大的压力。考试结束了,任课老师们开始分析试题对答案,当得知我英语、科学准确率都是班里第一时,杨老师立马在课间找到我:“这次数学考试,最后一大题答案是多少?”我说了我最后得出的答案,杨老师手舞足蹈地笑了出来:“好,好!就是这个答案!差不离了!”最后,统考成绩下来了,我意外考了全年级第一,数学就扣了1分。后来全县排名出来了,我冲入了前十。那一刻,激动的泪水一下子涌出了我的眼眶。杨老师后来单独将我叫到办公室,开心地说:“当年就差1.5分,三年过去了,你证明自己了。嵊中先不考虑了,去市里好的高中吧!”
(五)
时间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不语,但会让你慢慢去读懂一个人,去理解一个人;它不刻意,但会让你渐渐回味起一个人的温暖,感恩一个人的默默付出。
15年后的这个久违的“教师节”,我想到杨晓芳老师时,是一分害怕,两分愧疚,三分温暖,四分感恩。
害怕是当年烙在骨子里的那份敬畏;愧疚是觉得自己不成才不成器;温暖是三年里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注帮扶;感恩是我这一生竟能如此幸运遇到这样一位“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为人师者。
“一枚船锭,深扎海岛,只听风声,无关漂流。”这是浙江省第三届最美教师组委会给杨晓芳老师的颁奖词。作为学生,看到老师获此殊荣,发自心底的欢喜溢于言表,但看到老师领奖的视频照片时,她头上的那半片白发,却让我感慨伤感:杨老师,苍老了好多。
1994年毕业后,杨晓芳老师便回到嵊泗教书,二十九年如一日,她就像扎根在礁石上的石艾草一样,任海风拍捶,却四季常青。
亲爱的杨老师,教师节快乐!
亲爱的杨老师,莫着急老,待千万桃李汇成蹊,桃李要言大杨最美兮!